中华艺术史中不乏对行为独具特质的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描写。唐史《张旭小传》记载:嗜酒,善草书,每醉后号呼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世呼为张颠。清代的文人笔记《隶书琐言》中记载:郑簠估量那墨磨得浓了,与众位拱手说现丑,到书案前提笔濡墨。一切准备停妥,他双手叉腰,蹲开马步,如练功般嘴里呵呵有声。朋友们以为他要操笔书写了,殊料他还是在不停地呵呵。孔尚任是知道老先生秉性的,他做了个手势,天香楼门口顿时燃放起鞭炮来。等鞭炮声如暴风骤雨般炽烈时,郑簠这才写下起首大字。
酒酣而作书,张旭怀素者是也。挥书时放爆竹振奋其气,也许只有郑簠一例。
时光倏忽,公元2015年春。那日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内人头攒动,大厅里铺开数张特大号泥金笺,空气中氤氲着馥郁的墨香。韩天衡先生以盆作砚,以双脚作支点,舒展身躯,用如椽大笔不徐不疾写下“涛声”、“不逾矩不”几幅大字,大气磅礴,笔力洒脱,笔墨浑融,一气呵成,现场掌声一片。韩先生挥书断不需酒精或燃放鞭炮以提升精气神,他写的纯粹是几十年练就的真功力。他那从容淡定,浑然天成的创作神态让在场的所有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到2015年夏,以“不逾矩不”为主题词的“韩天衡学艺70周年巡回展”拉开了大幕。大美无言,70件书法、70幅绘画和70方篆刻,210件(套)作品,让观众领略到韩天衡先生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日渐提升的审美取向。无论在首站杭州的浙江美术馆还是依次到上海的韩天衡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湖北省博物馆(应观众要求,展期延长25天)、澳门博物馆(亦应观众要求,展期延长70天)和云南省博物馆(展期延长15天),在韩天衡先生漫长的艺术创作生涯中积累的书画印精品都获得观众的交口称誉。观众、同行、媒体记者和批评家们在观展的同时也在思考,不逾矩不——韩天衡先生的深意何在?
(一)
我们且先来回顾一下前述展览的盛况:
1、2015年6月5日上午,“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年作品展”暨“百乐雅集——第十届韩天衡师生书画印展”在浙江美术馆盛大开幕,本次展览是韩天衡学艺七十年回顾活动杭州首站,包括韩天衡先生及其弟子的两个展览,占据三大展厅,为历届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韩门”展览,共展出约四百余件书画作品,较为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韩天衡先生七十年来对艺术的学习探索、承传创新的心路历程及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他的弟子们而言,无疑又是一次艺术学习的汇报展。展览现场吸引了大批艺术爱好者和韩天衡先生的师友学生,尚未开幕,大厅已基本被挤满,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据浙江美术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展览是浙江美术馆自开馆以来规模和参观者人数最多的一次,开幕式当天参观人数就达1300余人。至闭馆日,参观总人数超过12000余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顾问熊光楷上将,原浙江省省长、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顾问万学远,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顾问金炳华,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孙文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斯大孝,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等诸多嘉宾莅临开幕式现场,还有很多来自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的朋友不远千里赶来,共贺展览开幕。
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高度赞扬了韩天衡先生及其弟子对杭州文艺及西泠印社的重要贡献,他在致辞时表示,“西泠印社在当代艺术和学术领域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韩天衡先生和百乐斋同门做出的努力。认为韩天衡先生在杭州的首站巡展对于提升杭州文化强市形象,繁荣杭州文艺又增添了一道亮色。韩天衡先生在答谢词中充满感情地阐述了他与杭州的历史渊源,尤其对方介堪先生当年如何介绍自己加入西泠印社,他与恩师陆维钊先生以及沙孟海、陆俨少等前辈的交往情景历历在目,老一辈的用心提携和厚爱让他终身受益。
2、2015年7月3日韩天衡先生携二百一十余件书画印精品来到武汉。
对于将本次“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70年作品展”的第二站放到武汉,韩天衡先生如是说,他有一个艺术情结:与武汉的艺术缘分缘自1963年,他的一件篆刻印屏被恩师方介堪先生带到了西泠印社六十周年的展览会上。当时得到了很多长辈的肯定,其中就有湖北第一任省文史馆馆长唐醉石先生。当时韩老师并不知道这件事情,是二十年以后,唐老先生的儿子唐达康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中说到“韩先生您不认识我,但是我很早就认识您了,因为在二十年前,也就是1963年我陪父亲在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展览会上见过您的印屏,我父亲在您的作品面前看了很长时间,他最后讲了一句话,“你看二十年以后,这个人就是中国的印坛巨子!”唐达康在二十年以后写这封信,是证明唐醉石先生眼力。而就在展览开幕前几天,武汉的学弟们在拜师宴上,韩老师看到了这件1963年展览印屏原件的照片,这是与武汉的一个艺术缘分。
第二个与武汉的艺术缘分,大约就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书法报》发了一篇文章,文章题名为《韩天衡何其多》。这个作者在文章中写到,韩天衡是需要的,他的印风也是应该被承认的,但是大家一窝蜂的都去学韩天衡,这是没有必要的。这篇由《书法报》发表的文章之所以重要,在于其点明,艺术需要推陈出新,但是艺术的出新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韩天衡只要一个,而不应该让其“韩流滚滚”。韩先生说,“这个意见是非常正确的,正因为有《书法报》这篇文章的引领,不仅没有让大家都跟着我一个人走,而是更好地开创了我们后面篆刻界百花齐放的局面。”
本次展览同样展出了韩天衡先生的七十件书法、七十件画、七十方印,但其中已替换上了一批新作。韩先生说,上海人有一句土话叫“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希望大家对我这些不成熟的作品多加批评指教,这不是客套,因为对于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讲,特别是我这样一个有阅历的人来讲,表扬是糖,糖是可以不吃的。批评是药,对于有病之躯,这个药是不能不吃的,大家对我的批评指教就是给我吃良药,就是给我千金难买的良方。所以我希望大家对这个不成熟的展览多加批评指教,我希望能够不虚武汉此行,通过这个展览,对我这个老朽来讲,还可以再前进一步。
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书协、美协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宋妍女士专程与会并致辞祝贺。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