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何要浮名 白石老人精品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

2017-02-03 08:06:14 

  “何要浮名——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于1月13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何要浮名”取自齐白石晚年一枚自刻印章的印文,是白石老人从艺数十年来的艺术心得和人生感悟,更是老人清醒认知自我,坚守艺术之道的一种警示。

  展览共分为四个板块:星塘白屋不出公卿;要知天道酬勤;知己有恩;寂寞之道。共汇聚了齐白石作品80余件(套),涉及齐白石的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水族、禽鸟、蔬果、杂画、书法、篆刻等各个品类的代表性作品。

  星塘白屋不出公卿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白石铺的一户普通农家,齐家门前的水塘传说是古时有陨石落下,因此得名星斗塘。在第一板块里,精选了多幅齐白石早年的临摹作品。此外,还能从作品《万竹山居图》中,看出老人对于家乡景物的回忆与怀念,也可以从《上学图》中体会到老人童年记忆的美好与祖孙情深。对于自己的卑微出身和木匠身份,齐白石成名后从不隐讳。恰恰相反,他常常以“鲁班门下”、“木人”等名号自居,一身平民傲骨,自矜自傲的他只是恪守着自己的绘事本分,鬻画为生。从“星塘白屋不出公卿”、“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等印章中便可得见齐白石的早年经历和人生观,更可得见其不忘出身的本色。

  要知天道酬勤

  勤奋,是齐白石艺术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此次展览作品《南瓜》的题跋中写到“昨日大风,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足之,不教一日闲过也”,可以体会齐白石对于勤奋的认知。在湘潭当地小有画名之后,齐白石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友人的邀约下勇敢地走出家门,历时10年完成了“五出五归”。远游期间齐白石常常不顾舟车劳顿,利用晚上时间将沿途所见绘制成画稿,对于难得一见的前人书画,更是连夜临摹做成临本终生保存。

  在挚友陈师曾的劝告下,齐白石以“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君等勿怜”的决心开始“衰年变法”。又历经10年“岁岁寻常汗满颜”的勤奋努力,齐白石终于自创一格,开创“红花墨叶”一派。

  知己有恩

  齐白石在印章“知己有恩”的边款中刻道:“欧阳永尗谓张子野有朋友之恩。予有知己二三人,其恩高厚,刻石记之。”正如其中所刻,齐白石对于知己友人常怀感恩之心,格外珍视与朋友之间的情意,对于别人提携和帮助更是铭记于心。《白石老人自述》中,齐白石也多次提到朋友们对他的帮助:陈师曾作为北京画坛的领袖,劝他自出新意,改变画法。他以“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来形容与陈师曾的知己之交。他曾写诗“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呼姓名”以纪梅兰芳在聚会中帮他化解尴尬的恩德。与徐悲鸿之间的情意,白石老人曾作《月下寻旧图》,在大段的题款中讲述了徐悲鸿“三顾草庐”聘请他出任艺术学院教授的往事。可以说在天分和努力的背后,正是由于齐白石自身的朴素与真诚,以及“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心怀感恩的人生态度,才使他获得了更多人的尊敬,也在客观上为他创造了更多的人生机遇。

  寂寞之道

  “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这段话道出齐白石一生恪守的人生观与艺术观,他将艺术视作“寂寞之道”,不贪慕名利,长叹“何要浮名”。虽然饱经世事沧桑,却依然保持单纯的童真,永远生活在追求真善美的艺术探索中。齐白石诗、书、画、印四全,花鸟、山水、人物皆擅。他是真正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大师,还是一位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巨匠,他在艺术上的“胆敢独造”使传统精神在今天重新散发活力。

  此次展览全面梳理齐白石从湖南民间到文化中心北京的人生历程,探索其艺术创作不断创新的核心规律,将他的人生脉络与艺术成就作为近现代中国画坛的历史切片,深度发掘其作品背后蕴含的人格魅力与对艺术最本真的追求。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7日。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