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安徽太和的王永亮,自幼就对大别山有着特殊的感情。绵延千里的大别山位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处,自古就走出了孙叔敖、春申君、司马光、毕升等一大批杰出人物。进入20世纪,这里成为革命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新中国的两任国家主席、一位元帅和300多位将军,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更是有着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佳话。聊起大别山,王永亮不吝赞美之词,正是这“英雄的大别山、勤奋的大别山、朴实的大别山、智慧的大别山”以其厚重的人文精神,赋予了王永亮一生的精神追求,奠定了他质朴与厚重的作品面貌。
在大别山的群山之中,坐落着王永亮就读的皖西学院。从他在皖西学院美术系学习中国画的学生时代开始,就在一次次写生中与大别山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大别山既有北方山水的雄厚,又有南方山水的灵秀。”这深深地吸引着王永亮。
在王永亮的大别山写生创作里,不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对这方热土人文精神的表现,“山水画最重要的是用画笔体现内心精神的状态,这种状态来源于对自然世界的感悟,进而把这种感悟升华为笔墨,画出自然山水里最有感染力、最动人、最朴实的一面。不仅是对自然山水景观的描写,更多的是对人文精神的传达,这是决定表现这片山水的第一要素。”
聊起大别山的写生,王永亮格外激动:“我画大别山,就着重画大别山的人文精神,画她朴实的一面,这是我的追求。怎么画出她的朴实,需要在艺术样式和笔墨语言上去锤炼。在我的创作中,画面努力营造和追求的艺术效果与视觉感受,就是朴实。”
因物生情的水墨写生
“写生对每一个画家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写生就不能感受现实生活的变化、现实生活的特征。不写生,在创作中就缺失了生动的表现,更失去了创作的源泉。”从学生时代的写生到现在每年回大别山采风,30多年中,王永亮从来没有远离大别山。王永亮秉承的一个观念就是“画家要画自己熟悉的山水,如果不熟悉只能画一个表象”,这些年来,他每年至少3次进大别山采风写生,大别山也成为孕育他艺术精神的故乡。
不同于惯常的浮光掠影式的游览,王永亮是用脚去丈量,可以说大别山的每一座山峰、每一片湖泊、每一处村落,都不止一次留下了他的足迹。如他所说:“古人尚能‘身即山川而取之’,作为当代画家,虽不能像古人一样移居山林,但至少要走出书斋,走进自然,在真山水中追寻美的本质。”
尤为可敬的是,在当下惯常用照相机写生的时代,我们看到了王永亮每次采风归来时那一幅幅生动的写生之作。“我平时都是用毛笔现场水墨写生,每年去山里,山乡都有新变化,令我每一次写生都有新的认识,表现方式上也就相应有新的形态。因物生情、以物说悟,这才是中国画的观察和表现方式。”细读这些写生一如其人,没有故作华丽地炫技,就是这么自自然然地在平淡中流淌着质朴。
“道法自然”的精神诉求
王永亮作品中的质朴与厚重,源自于他对传统中国画的研习,更得益于对艺术的深入思索。“画中国画,要先研究传统,要把基本功打扎实。但又不能被技巧所束缚,局限在技巧里唯技巧而技巧,那样是没有生命力的,还要用你的思想和情感去灌注。吴冠中说的‘笔墨等于零’没有错,因为没有思想感情的笔墨就是‘等于零’。单纯地画‘像’只是个画匠,带着思想去画画,才是中国画的精神。如果没有思想地画,那就是违背了中国画的宗旨;若没有文化的支撑,那中国画也仅仅是一幅乏味的图式。”
在当代的艺术界,一边搞绘画创作,一边做理论研究的人并不多,但凡有所成就的艺术家,无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理论有着独到的研究和见解。而且画家在实践中有感而发的一种思考,或许更能契合艺术的本源。读过王永亮的专著《中国画与道家思想》,再聊起这本书,王永亮说:“不能单纯地以画论画,要站在宏观的中国文化背景下去思考中国画,这也是中国画创作首当其冲的问题。不关注文化的中国画创作是没有根据的,要在中国人文思想的依托下,用笔墨传达你的感情。”
历代山水画家,无不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法自然”更是成为艺术的一个至高境界,但这个“法自然”却又不同于对自然的写真。王永亮解读“道”与绘画的关系时说:“为什么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那么大,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西方绘画以真为美,中国画是以美为真。所以我们是从自然中提取我们所需求的美,再加以提炼、夸张、组合。”
在王永亮的作品中,可以明晰地感受到,深研老庄思想里的自由思路打开后所形成的一种创作自由,画出了艺术家心中的山水,营造出其内心的精神家园,而这也正是中国画最终极的一种追求。“因此我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就特别注重自然事物、人文精神、笔墨精神的体现。”王永亮说。
时代同步的笔墨语言
在当代,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不可避免地会与时代产生碰撞。这个古老的画科如何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是王永亮一直思考,并付诸创作的一个课题。“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变化了的山乡,这就提出了一个课题,不能用过去文人的那种逃避时代与现实的手法来表现今天的山水,不能再独居一隅发泄自己的情绪。古人山水逸笔草草,画荒寒的意境,但今天生活变了、社会变了、人的精神状态变了,审美也变了。在这种境遇下,就不能还停留在古人的山水里。”
“我们称大师之为大师的原因是什么,你看李可染、黄胄、石鲁的画,一看就回到了那个时代。再看刘文西表现毛主席在陕北、钱松嵒的红岩,他们都是笔墨与时代同步的画家。所以才能永久不衰、常读常新。”他说。
有些人认为,山水画在今天已经落伍、衰落了,究其原因,在于在用传统的宋元山水画模式看今天的山水画创作。山水画的生命力就在于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所以王永亮形象地说:“如同大海的浪花一样,没有一朵重复的浪花,而是一浪推一浪地变化着,大自然尚且这样,何况我们的精神和思想。你不融入时代,时代也就抛弃了你。”
“今天的画家是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生活、成长,我们没有理由去拒绝我们的时代,没有理由不去融入我们的时代、表现我们的时代,不去画让我们感觉到急剧变化的内容。”在王永亮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他是如何用传统的笔墨,去刻画我们的时代,刻画时代的变化,感受到“笔墨当随时代”的当代诠释。
可游可居的田园山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