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别开生面的“汤焐子”展1月20日至2月12日亮相徐汇艺术馆,展出上海文化创意工作者马德岗收藏的上百个各式各样的汤焐子。这些汤焐子正是过去上海人在冬天的“取暖神器”。
上海人的“取暖神器”
上海没有北方地区集中供暖的条件,为了抵御冬日尤其是夜里的严寒,先辈们就发明了取暖工具,尤其是用来改善被窝里的小气候,汤焐子就是这种暖具。
不过,这些来自普通家庭的汤焐子如何做展览呢?1月19日,记者来到展厅。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汤焐子放在一张巨大的“床”上,下面铺满棉花,令人一望便心生暖意。正在布展的马德岗介绍,绿色雕花的木质床头和床尾是上世纪30年代的老家具,中间为十张床板拼成。“在形式上有变化,是想让汤焐子展览也可以很好看。而且这种开放的展陈方式,也方便观众可以伸手触摸、拍照,亲身感受。”
汤焐子是一种装热水的取暖用具。从制作汤焐子的材质来看,一般都是黄铜制作,也有用锡质材料的锡汤焐子,都是用两个半扁球形铜构件焊接而成,顶部铸有一个注水口,注水口上拧有一个铜盖或锡盖。每当睡觉前,将汤焐子内灌满开水,放到被窝几乎可以保持一整夜的温暖。“南方屋里没有供暖,晚上就靠这么一个汤焐子。放在被窝里,可以舒服睡一晚,让人们在寒冬里有了温暖的期待。而且,家里面有一个铜制的汤焐子,也是一件重要的家当。”
这种焐冬的老物件,宋代就已经出现了。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仲富兰介绍,上海人称“汤婆子”叫“汤焐子”,之所以有“汤婆子”这么个称呼,也许是它放在被窝里的缘故。古代文人就戏谑地称它为“婆”子,如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等。南宋范成大有一首《戏赠脚婆》诗:“日满东窗照被堆,宿窗犹自暖如煨。尺三汗脚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来。”“焐”谐音“捂”,“捂子”的另一层含义是带来孩子,从“汤焐子”的发音中也有兴旺发达的寓意,引申开来则是家庭美满之民俗意蕴。古时候姑娘婚嫁的嫁妆常常会附带着这个物件,在展览里,也有几个汤焐子上刻着“喜”字,是送给新人的美好祝福。有些汤焐子还传了几代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汤焐子依然是上海寻常人家冬日的“取暖神器”。马德岗介绍,有些人会专门做好布袋罩在汤焐子外面,防止烫伤。有些主妇会精心缝制布袋,在上面绣上各自喜欢的图案,增加生活的情趣。
老物件承载岁月记忆
早期的汤焐子材质多用锡和铜,展品中最早的汤焐子是清末的锡制汤焐子。1958年大跃进后,特别是1959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匮乏,铜器要用来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床上取暖的汤焐子只好由陶制的汤焐子来替代。陶制汤焐子外形很像铜汤焐子,但它的导热较慢,而且也容易碎,加之陶帽与注水口之间不容易做得密实,容易将热水洒泼到床铺上,陶汤焐子在市场上就很难走远。在展厅二楼的“席梦思”床上,集中展示了几个陶汤焐子,这种汤焐子大量出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上面写着“沈陶57厂”的拼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陶瓷由塑料取代。除了南方使用的中国传统的圆形汤焐子,还有流行于北方的椭圆形器形,这种器形受到日本影响,欧洲的汤焐子则是圆柱形。
从这些汤焐子里,也可看到不同时代的痕迹,早期的很多汤焐子器形圆润饱满,材料、做工考究,盖子、把手都有人性化的设计。到了物质紧张时期,制作工艺就粗糙了,设计上也统一量化了。除了普通的汤焐子,还有一些时代的“变种”,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流行过一阵用医院的盐水瓶做汤焐子的替代品,这种盐水瓶也在展览中亮相。还有一种是橡胶做的“热水袋”,马德岗介绍,热水袋和汤焐子其实各有分工。“热水袋相对是白天陪伴多一点,以前一些单位办事人员往往一边做事情一边拿着热水袋,几乎是标配。不过到了晚上,大家还是习惯用汤焐子。”
因为大都用铜制作,汤焐子里的水过一夜还可以倒出来洗脸,体现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在展览里,马德岗也希望能做最大程度的节约利用。用来铺满“展床”的棉花是他网购来的,足足买了几十斤,展览结束后,他打算将这些棉花做成印有汤焐子图案的抱枕衍生品。底下拼接的床板则从旧货市场借来,用完了再还回去。
如今,尽管各种电暖气、超导暖气、利用地心热水供热等应有尽有,但汤焐子等老物件所承载的岁月记忆以及人们在物品上寄托的情感价值是我们不能遗弃的。马德岗希望,“汤焐子”展能够勾起人们对老上海生活的回忆,也让年轻人知道老一辈的生活方式。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