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七家机构负责人及各省区课题承担者在西安召开“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推进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课题的组织架构、学术目标和工作计划。
课题组由学术指导委员会和五省区课题小组构成,在学术指导委员会的统一规划下,制定统一的总课题规划书和年度工作计划书,各省区制定相互关联的田野考古工作及子课题规划,并逐步达到总课题研究目标。会议选举赵辉、王炜林为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并选举产生了副主任委员,指定课题秘书处设置在陕西。
“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是以中国北方文化区形成、社会复杂化历程及文明起源模式为三大学术目标,以龙山时代(含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考古学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仰韶时代至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框架的构建。
以河套为中心的中国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西麓,西至六盘山两翼,南至晋中、延安一线。1980年代之前,由于考古工作较少,学界对这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了解甚少。1979-1989年,国家文物局支持吉林大学等机构在张家口、保定、晋中等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开拓性的考古工作,构建了这些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文化序列编年标尺和谱系框架。2000年,张忠培先生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的文化、生业与环境》一文,对河套地区先秦考古的工作任务、方向、方法进行了指导性论述。2001年,国家文物局支持陕、晋、蒙三省区继续沿着冀西北及晋中考古的工作思路,启动了“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生业与环境研究”课题。陕、晋、蒙分别成立课题组,开始了本地区的考古工作。在本课题的推动下,初步建立了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两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框架,并对了解该地区龙山时代以石城聚落为代表的区域聚落内涵和文化聚合背景奠定了基础。
在国家文物局近期开展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中,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长江中上游文明进程、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等重大课题,共同作为“十三五”期间推进区域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重要载体。其中,“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是“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生业与环境研究”课题的新阶段和既有工作的自然延伸。
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课题组将充分借鉴前期工作的经验,科学规划,多省区联动,多学科合作,继续深化既定的“一处大型遗址发掘、一片区域考古调查、一组序列遗址试掘”的工作思路,突出中国北方文化区形成、社会复杂化历程及区域文明起源模式的探索,开创北方地区考古研究的新局面。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