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正2017年迎春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时间:2017年3月29日至3月30日
拍卖时间:2017年3月31日
展拍地点:北京丰联广场B座15层丰联会议中心
自古以来,有关龙的形象题材, 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与华夏民族发祥和文化启端须臾不可分离。龙作为祥瑞中的“万灵之长”,龙纹的演绎,深刻表现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本期将为您精选本次东正迎春拍中数件品质精良且来源清晰、价格适中的龙纹瓷器,供君品阅。
清乾隆 青花海水江崖云龙纹大盘
D 40 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来源:欧洲私人旧藏
RMB 150,000-180,000
这件青花海水江崖云龙纹大盘侈口弧壁,下承圈足。体量颇大,造型规整,胎质细密。通体施白釉,内壁盘心绘立龙,须发飘摆,呈捧寿字之姿,其外绘四行龙,两两相顾,相映成趣。外壁以色彩浓郁之青花满饰一周海水江崖纹。
(外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其青花发色深沉凝重,颇为典雅。
所绘龙纹十分俊朗,尤其正面龙显得神采奕奕,动作凸显其力量感,面部细节精妙,细观龙爪的处理,又颇具永宣龙纹之遗韵,有别于习见的清代龙纹,龙身的色彩渲染较重,几乎隐去了鳞纹的线描,使得整体独具韵味。盘外壁所绘海水江崖也不同于常见的此类纹饰,用彩和渲染都十分独到而恰当,并且绘制颇为规整而有规律,背面俯视顿觉气势磅礴,配合整体造型以及色彩,不免令人赞叹其妙。加之本品体量颇大,造型规整,是颇为珍贵的收藏嘉品,值得珍赏。
参阅:香港苏富比赵从衍(T.Y. Chao)藏重要中国瓷器和玉器,1986年11月18日,第80号
清雍正 青花矾红云龙赶珠纹碗盖(一对)
D 18 cm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来源:北京藏家旧藏
RMB 100,000-150,000
本品为碗盖一对,圆形弧面上起捉手,盖面以青花矾红装饰,绘双龙赶珠纹样,青花淡雅明快,毫无宣青浓重晕散之气韵,以明艳矾红装饰龙纹,色泽鲜妍厚润,过渡自然,腾龙矫健有神,气势非凡,风格上呈现出雍正「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治国理念。
本品无论胎釉、画工、款识均为佳瓷品格,虽仅为器盖,犹可珍之。
参阅:《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图200、图244
清康熙 绿地紫龙纹碗
D 10 cm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
来源:欧洲私人旧藏
RMB 120,000-150,000
本品口微侈,斜直腹,下腹圆弧内收,圈足较高。绿地紫彩为永乐御窑所创的低温釉,有明一代,仅见嘉靖一朝曾有续烧,其工艺颇为复杂,先于锥刻好的纹饰上填绘紫彩原料,高温烧成后于留白处覆施绿釉,低温焙烧而成。
(款识)
器物周身口沿饰紫彩卷草纹,器内及底施白釉,内底书紫彩寿字纹。此碗造型典雅尊贵,胎骨细薄轻盈,行龙刻画生动,象征皇权神圣,彰显皇家气派。此碗式样为清代后宫的岁例用瓷,专供贵人一级使用。康熙一朝此类宫瓷传世数量远不及雍正、乾隆朝多,所见完美者极少,较为珍贵。
参阅:
《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杂釉彩、素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160页
《孙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228页
清乾隆 釉里红云龙赶珠纹长颈瓶
H 34.5 cm
来源:欧洲私人旧藏
RMB 160,000-180,000
此瓶直口,长颈,鼓腹,下承圈足,造型秀巧,仪态纤柔。通体施白釉,釉质温润有泽,外壁以釉里红作装饰,颈腹部满绘云龙赶珠纹,龙体粗壮矫健,盘旋于祥云之间,面目威猛,张牙舞爪。线条流畅妥帖,布局疏密有致,运用线描釉里红装饰全器是乾隆御瓷独具特色之处,本品即是唐英《陶成纪事碑》所言“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
清中期乾隆一朝釉里红瓷烧造为皇家指派专门制作,乾隆四年(1739)唐英在京观样并亲自领旨烧釉里红瓷,《清档—唐英奏折六十二号》记载:“窃奴才在京时十月二十五日,太监胡世杰交出釉里红马挂瓶一件,画样一张,传旨看明瓷瓶釉色,照纸样花纹烧造几件送来,务要花纹清真。并将古瓷样式好者拣选几种,亦烧造釉里红颜色,俱写乾隆款送来呈览。钦遵奴才看明釉色,祗领纸样,恭捧到关,即遵旨拣选古瓷、画样内好者数种,一并交窑厂协造葆广等敬谨烧造,并谕俱造釉里红务要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俟造得时奴才拣选送京恭呈御览。”
参阅:纽约佳士得,2012年9月16日,Lot.1557
清嘉庆 黄地素三彩暗刻苍龙教子帽筒(一对)
H:28 cm
来源:欧洲私人旧藏
RMB 50,000-80,000
帽筒成对保存,直筒圈足,其上菱形镂空开光,外壁以素三彩装饰,黄釉为地,绘饰绿、紫两色蟠龙,嬉戏于海水与祥云之间,龙身魁伟有力,姿态翻卷,颇富动感。素三彩,因不施红彩,而以黄、绿、紫三色为主,辅以少量白、蓝二色作为图案搭配,色调冷艳、素雅,加以明黄色为地,则为皇室专用颜色,是宫廷等级之标志。其制作工艺复杂,需先刻绘纹饰于瓷胎上,再入窑烧制,出窑后复经绘彩,二次烧造,方可成器。而此对帽筒成对而存,体量颇大且无开裂变形,极为不易,也可见彼时窑工烧造工艺之精。
参阅:香港苏富比,2016年6月2日,Lot.0852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