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术 >

竹语——对尚扬《浴竹图》的阐释

2017-01-19 10:43:37 

竹语——对尚扬《浴竹图》的阐释

竹语——对尚扬《浴竹图》的阐释

  尚扬的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已有三十年的历程。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尚扬都因作品的实验性、前卫性而倍受美术界瞩目。从早期的《黄河船夫》、《爷爷的河》到《大风景》、《董其昌计划》系列作品,尚扬都意在唤起人们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关注,其中唤起的是人们对自然世界的一种静穆与崇高感。然而,非常耐人寻味的是,这种静穆与崇高感与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们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又是十分契合的。

  在尚扬的《浴竹图》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些具有现代工业气息的沥青、铁、钢、树脂又有来源于自然的竹和泥土。它们以拼贴的方式组合在画面上。在这里,拼贴行为是可以产生观念意义的。因为,拼贴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形式结构,突出材料自身的肌理,而且还会改变图像意义生成的语境,重构一个多义的语义系统。也即是说,这种零乱、无序,甚至有些混杂的语义系统刚好能与外部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对应起来。所以在作品前,观者会被唤起思考与自然、环境、工业化等概念相关的命题。综合材料的极致运用是尚扬作品中的一大特色复杂的肌理使作品充满了力量,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尚扬的绘画同时又结合了具象、意象和抽象,幻觉和物质性,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无论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均极为现代,但往往主题晦涩且富含诗意,蕴含着一种充满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使命感。

  竹子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这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竹子的传统感受。竹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操。然而在尚扬的《浴竹图》里竹子存在的内在含义在传统意义的基础上被加以延伸与发展。

  《浴竹图-2》作品将干枯的竹子朝上或朝下稀疏地放置于画布上,如狂风中纷乱的竹林。此刻观者感受不到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而是一种沉寂,与萧瑟。沥青裹挟着泥土和钢铁向瘦弱的竹子狠狠得砸去,本是在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而不屈的竹,在工业化对环境的摧残之下,也无法幸免地黯然消亡。工业的浪潮对传统观念的倾轧被艺术家表现得淋漓尽致。

竹语——对尚扬《浴竹图》的阐释

竹语——对尚扬《浴竹图》的阐释

竹语——对尚扬《浴竹图》的阐释

  《浴竹图-3》作品将干枯的竹子放置在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之中,枯竹上零星地分散着树脂材料的岩石状物体。整件作品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与死亡的窒息感。生锈的深褐色的铁盒犹如那枯竹的棺材一般凝重。铁盒上如受到撞击时所留下的裂痕,却事实上是竹子挣扎时留下的痕迹。生命强有力的挣扎在工业化浪潮的力压之下显得如此地微不足道,那一次次如心跳的搏动又是如此的苍白无力。生命在工业化的环境下显得如此的渺小,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挣扎都被无情地践踏。

  通过尚扬的作品,我看到了他绘画背后的很多东西,尚扬的绘画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技法模式,也放弃了形式主义的艺术小品式的表现方式,使他的绘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安塞姆·基弗说“没有人可以生活在真空里,这里存在着一个集体的记忆其远远超过任何个体的。要想真正地了解自己,你必须真正了解你的国家,你的历史。”是的,尚扬的绘画主题都是与传统和生活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往的深远根基,反省工业化对自然的创伤,探究中华文化的根底,回归民族意识。尚扬如同其他许多艺术家一样像宗教徒似的,身负着沉重的传统十字架,用艺术的方式寻找一条传统重生之路。他试图从中国传统的历史和当代人心灵与环境的关系中,找到可以开发的、被压抑的精神价值。这对以后乃至我们今天的绘画艺术探究都有着直接而深远的意义。他的画我们是画不来的,因为那是属于他的,是通过他自己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独有理解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来做我们自己的艺术。但尚扬所代表的综合材料绘画背后的精神支撑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要找寻的正是这种属于自己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血液的精神支撑。

竹语——对尚扬《浴竹图》的阐释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