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术 >

王端廷:浅谈刘永刚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与精神的深刻性

2017-01-20 22:59:12 

  记者:王老师您好!非常高兴能把您这位大家请到这里来,请您从专业的角度解析一下,刘永刚老师这组生肖作品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王端廷:我跟刘永刚认识已经八年了,从2007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站立的文字——爱拥”大型个展起,见证了他这几年艺术的发展。我觉得应该从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角度来谈刘永刚。先谈谈他的身份、他的出身和他的文化教育背景。

  刘永刚的母亲是蒙古人,父亲是山东人,他本身就是一个蒙汉的混血儿,也是蒙汉文化的混合体。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后来也去德国学习,他身上的血液、文化、艺术,实际上是蒙汉中西结合的产物,所以他的艺术不是单纯的。

  从“站立的文字——爱拥”开始,我就发现他有一个特点,他的艺术永远有两个支点。你看他的雕塑,始终在塑造人,人是两笔,两笔才能支撑一个人,单笔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由男性和女性组成的,所以,他这样一个意向贯穿从开始到现在整个始终。

  我们首先从艺术的主题和题材开始,他的主题就是对人类的一种本质的揭示,一种表达。他表现人之间爱的关系,“爱拥”最有代表性。他把中国汉字,作为两个人的形象的拟人化处理,它是一个象征,所以叫“爱拥”。一个人不能爱,也不能拥,只有两个人才能构成爱拥,就是相互的关系。后来发展到生肖,也是拟人化的。这些动物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符号,中国人的属相叫生肖,西方人的属相叫星座,这是中西文化灌入人的属性的一个解释,一个象征。

  他不仅做单个的生肖,还把两个生肖搭配在一起,十二个生肖彼此之间形成了更多的组合,这种组合是他所关心的,就像“爱拥”一样。他的东西始终有一种对人类本质,包括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心灵与肉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但是,在蒙古文化里面,他很少表达蒙古的诗歌、民歌这种意识形态的概念、观念问题,刘永刚表现的是人性相通的、没有界限的,是人类普遍的相互交融的关系,不管是民族还是国家种族,所以他的艺术是去民族化的艺术,这是他在艺术主题追求上的总的特征。

  我们还可以从艺术的形式语言来进行分析。他进行了中西文化,中西艺术的结合。中国的艺术是线和黑白的艺术,如果说中国是书法艺术世界,那么他的艺术世界将越来越宽广。我相信生肖也是他的探索,在现实和语言之间一种混合,古今交融的一个阶段,他把线条跟中国文化的一个母题进行结合,获得新的艺术面貌的探索。

  记者:您认为画展的主题叫“笔墨生肖”合适,还是“生肖线相”合适?

  王端廷:“生肖线相”不能代表他这个作品的追求,而且叫“生肖线相”的话,艺术价值不够充分。实际上他追求的不仅仅是生肖,他把文字加到里头,这是别人所没有的。另外,他用平面的水墨绘画,又通过立体的雕塑来反映生肖,也是以前做生肖的人所没有的。因而,我觉得叫“笔墨生肖”,把形式和主题结合起来,呈现了他的生肖系列作品的特点。

  记者:当代艺术流派很多,您认为什么样的艺术是好的艺术?什么样的艺术家是好的艺术家?

  王端廷:中国当代艺术是多元化的,我们现在没有统一的艺术标准,也没有统一的风格,这是一个好现象。艺术是表达人的个性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的个性,这种对个性的尊重体现在艺术里就是多元化。

  艺术的高低永远是取决于艺术形式的独特和艺术精神的深刻。艺术家成就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艺术语言既要独特,同时要完善;表达人文的内涵,要有个性,同时要深刻。用这两个标准来看艺术,看艺术家,你就能分出高下。所有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在形式的独特性和内容的深刻性上,超越一般的艺术家。

  记者:从西方艺术史来观看中国的艺术,您感觉目前中国的艺术,进入到什么样的阶段,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个状态怎么去影响之后的发展?

  王端廷:中国当代艺术状态,总的来讲,是非线性非平面一个多元的立体结构。因为中国有自己的时间纬度,从古至今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两个纬度就成了中国的横纵坐标。

  西方艺术是一个线性化的发展,中国在没有西方四五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艺术,也是线性发展,中西艺术是彼此不交流的,就是两条平行线向前发展。四五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接受了西方文化,这个问题就变得复杂了。中国即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接受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因而它是一个横纵交错的立体结构,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西方文明发展这种线性化,到了中国变成了一种中西古今交融的状态。

  西方的历史性到我们这里变成了共识性,西方的线性发展到我们这里就变成中西古今交织在一起,变成了一种西方的、写实的、现代主义的和当代的,和中国的交叉类型,变成了多元共存,也就是在两种价值纬度下所形成的一个局面,所以中国当今的艺术比我们古代的艺术,比西方的艺术都更为复杂,因而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一种如此多元的复杂的景观。这是其他国家,中国古代和西方的艺术世界所没有的。

  记者:这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现象。

  王端廷:现在还不能谈对他的价值判断,我们只能说当前是这个现状。艺术不管怎么发展,不管是中外古今,一个时代的艺术家总是非常多的,但是留在艺术史的艺术家永远是少数。所以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经过大浪淘沙,最后留下金子。这个留在于时间,留在于未来。

  记者:关于市场化的问题。现在艺术市场泡沫化的现象很严重,艺术被市场绑架。

  王端廷:中国的艺术市场也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复杂程度也超乎了任何一个时期和任何一个国家,因为我们正处在艺术市场化的初期阶段,没有相关的法律,没有建立起良性的规则。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就是商人追逐利益的时候,他不择手段,因而中国的艺术市场非常混乱。我们做艺术史研究的人,做艺术批评的人,一般不太注重市场。我深知市场价值跟艺术价值在很多的时候,尤其是艺术家在世的时候,是成反比的。如果我给艺术家忠告的话,我要请他不要看重艺术的市场价值,不要看重你的作品拍卖的价格。所谓的艺术市场价值,某种意义上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普通大众对你的艺术认可,普通大众的标准和你艺术本身的价值往往是背离的,变成了大众喜欢的东西,往往变成了民俗的东西,变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始终认为艺术的价值跟市场价值是成反比的,那些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往往他的同时代老百姓认识不到价值,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