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术 >

夏可君:梁铨的咏白——隐于淡

2017-01-23 09:16:40 

夏可君:梁铨的咏白——隐于淡

梁铨《桃源村》宣纸、色彩、拼贴,200x140cm,2010年

夏可君:梁铨的咏白——隐于淡

梁铨《我的桃花源之三》纸本拼贴,90x120cm,2013年

  日本的文化艺术在二十世纪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有着几个至为重要的 相关因素:其一有着自己的哲学贡献,这是从西田几多郎开始而延续了五代 的京都学派(Kyoto School),这个学派以禅宗以及佛教的“空”来与西方的 “无”对话,是唯一被西方所承认的东方当代哲学。其二在自身文化的内在转 化上,接续了日本已有的禅宗书法,转换为带有个体生命情感与姿态的“少字 术”与“单字术”的形式语言,即形成了1960年代的墨像或书像,成功与西方 当代抽象形式语言对话,并且也影响了西方当代抽象!其三,则是成熟于1980 年代的“物派”(Mono-ha),其创始人李禹焕就是在京都学派学习哲学,是 哲学博士!他们扩展了西方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增补了抽象与东方材 质的关系。当然,还有其四,就是日本动漫与浮世绘(Ukiyo-e)结合的流行 形式,所谓的俗文化,比如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 等人的作品,中国当代 已经过去的艳俗与玩世主义与之类似,但中国当代艺术却缺乏更为富有精神性 的雅文化。 中国水墨,必须重建自身的传统,尤其是文人美学的雅文化传统,水墨有道, 水墨从来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与一个“艺术”门类,而是有着“道术”,所 谓庄子在“庖丁解牛”故事中所言的“技近乎道”!水墨从来都是一种哲学, 而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中国文化当下的自觉在于,不能仅仅在水墨技术以及相 关艺术形式上与西方对话,而是要从“道”上,从更高的原则上延伸当代水 墨。而梁铨的水墨,从水墨的自然性与空无性的原理上,深化了当代水墨。

  水墨有道,在于其精神性的传递,相对于时代,水墨一直是“反向”而生成 的!在这个热闹而竞争的时代,与之相对,水墨的意义在于唤醒一种“隐”的 态度,如果水墨是一种独特的态度,而且是日常化的态度,那就是以艺术的方 式“隐于”生活之中!杜尚曾经隐匿过自己的艺术家身份以及二十年的作品, 但还需要更为彻底理解这个“隐”的审美与哲学意义。 隐,是一种境界,从人类世界的逻辑中退隐,退出人类世界的利益之争,才可 能从世界的边缘或者侧面,从几乎不可能的外面,逆转而观看这个世界,就会清晰地看到世界的撕裂与破碎,看到世界不过是一个垃圾堆,或者就是“心的 废墟”,世界的逻辑不可能靠世界来拯救,这是退隐的开始,但中国文化的退 隐者,那些高洁的文人雅士们也不会祈求一个外在超越的拯救者,因此,他们 在人类世界之外发现了自然,以无名的个体,已经被世界撕碎过的残身或者破 碎之心,在自然那里,期待被自然来缝合,来安抚,来抚平!我们这里当然无 意去追寻与歌咏这个隐士文化的历史,在一个不再可能有着隐士的现世代,如 何哪里还可能隐?如何还有着与自然的新关系? 仅仅剩下“心之隐”,只有“心”还可以自身躲藏与保护,自我退回与规避, 因为身体已经被各种商品占据之际,个体之心之中似乎还有着另一颗心——心 中之心,还可以在退避中留出一些呼吸的间隙,但那更加是在破碎之中,无意 义之中,琐屑之中,所发现与生成出来的让个体生命可以短暂喘息的片刻,这 个片刻,在现代性之中异常尊贵,那是自由呼吸的片刻,那是人类世界争斗的 逻辑停止跳动的片刻。 如果让这些片刻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不同于世界的逻辑,那是一种新的艺术形 式?梁铨作品上的碎纸条以及并置的方式,就体现出心性上的现代性品格。 但这个不同的逻辑如何建构?它们宛若破碎的残梦,是一个个梦想的片段被连 缀起来,不可能指望这些梦的碎痕有着什么真理,它仅仅是余痕,是一次次梦 中的呓语,呢喃或者叫喊,有着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联系,这是无关系的关 系(relation without relation),而这个无关系的关系的奥秘不在于关系,而 在于“无”(with-out)的敞开。

  这就是梁铨作品上那些细碎的纸片,就是撕碎的宣纸纸片,不同大小,越是细 碎越是琐碎,越是零碎越是多余,这是多余的废墟!但梁铨却给它们染上不同 色调,有的异常淡,淡墨轻染,加入少许看似希望的暖色掩映其间。这些不同 大小的细碎纸条被平行或倾斜地连接起来,还要反复覆盖,越是细密越是有着 味道,色彩越是淡越是有着余味。 为什么在淡味与细碎之中,梁铨的这些看似充满瑕疵的作品,与传统文人的 隐士传统以及相关的文人画相关呢?从董元的《溪岸图》到宋代王诜(Wang Shen)的《渔村小雪图》,再到后来的《清溪渔隐图》等,山水画有着一段 隐秘的心史,如同鱼隐于水中而不自知,隐士隐于自然之中而忘却自身,这是 自我遗忘的技术,这是艺术的自我催眠或者自我抹去!让遗忘来遗忘自身,因 而总是有着清新的开始,而这个遗忘在山水画上则是以留白的艺术形式呈现 的,只有更多留出空白——让空白主宰画面,如同遗忘的功效,才有淡味,才 是无味之味所透显出来的一些虚薄的气息,这个虚薄的一点清润——才出现了 淡味,隐于淡,就不是简单的味外味与余味了,因为遗忘开始了自己的非功效的工作!如同梦的工作,这也是为何梁铨要反复回到“清溪鱼隐”这个主题上 来,这是空白或者空无在发挥功效——依然是无功效,是无味之味!

  因此,画面上出现精致的咏白,这是细雅的手艺,梁铨把内心退隐的间隙与传 统文人山水画上留白的那种淡微重新结合,形成了自己画面形式语言的“间 白”,富有韵味的白之吟咏: 碎:色块无端地细碎,仿佛失手所致,但这瑕疵与零余成为了修补的凑巧之 用!只有以无法修补的来补救,来凑泊,才有着世界拯救的可能性。如此破 碎,却又如此有着层次,以平行为主,间杂以大片空白的纸块,一切的紊乱与 无序似乎不是被调整到有序,而是被空白所调节了,不是法则与力量来调节, 而是依靠空白来进行。 薄:色块边缘线条轻微而不止息地颤栗,宛若内心的隐秘战抖,毛茸茸的边缘 有着呼吸感,如同传统所言的“一念三千”,对每一个意念的恪守都性命攸 关,但也稀松平常,因为要看轻一切,淡化一切。因此墨色淡微,多少不平意 气已经被抹平。有着心气但也是心之虚化,有着倾斜的色块,但并不掉落下 来,而是搭挂在那里,安闲而自在。有着划痕,并不掩藏这些所谓的创伤,但 在整个作品的氛围中,反而增加一些兴味,对时间错位的坦然肯定。 透:一层层的墨色透显出来,似乎是有着时光阴影的水纹,而且每一块之间, 每一根边缘线之间,都有着细微地对比,既然是水墨,如何能够没有水的那种 清澈?因此,空白就细密地引导着细碎色块的拼贴与连接。很多地方,似乎还 隐约透漏出某种幽光。 迷:犹豫了好久,是选择“谜”还是“迷”,乃至于“谧”,是细密也是迷 远,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打开了画面的布局,也是一种游走的观看方式,梁铨 主要选择的是平远,但也加入了新三远法之中的迷远,画面上其实并没有什么 可看,但又充满诱惑地观看,但仅仅是冷诱惑,画面的清冷让我们安宁下来, 甚至安眠下来,那么多细碎的变化让我们着迷,但也让我们安息。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