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煤矿美术是中国工业美术的重要代表,也是国家美术的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以后,煤矿美术在当代是个有特定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艺术形态。煤矿美术在演进过程中,煤矿生存的特殊环境、状态、意识,画家的经验、态度、表达,具有其特殊性;创作队伍、创作心态,创作方式、作品价值也有其鲜明的特点。通过对煤矿美术资料的收集、归纳和作一些理论上的梳理,提供一点浅显的意见,探讨煤矿美术在社会史、文化史及美术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煤矿美术、演进过程、生存状态、创作人员、作品价值、文化意义
一、社会发展——煤矿美术的演进
我国煤矿美术(注:煤矿美术本文为泛指)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作为重要的领域,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作品却成绩斐然。煤矿美术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历了曲折的变革时期。大致可以分为服务政治、生活描绘、英雄主义、关注生命和本质审美几个阶段。毛泽东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1]。煤矿美术主要产生于新中国解放初期,形式以木刻为主,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煤矿广泛进行“阶级教育”,围绕建立“万人坑”纪念馆的需要,创作出一批在日伪铁蹄下煤矿工人的牛马生活悲惨历史,作品主要以插图、雕塑为主。58年“大跃进”,配合政治运动与生产任务,由上而下的大力提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对群众文艺创作起着导向的作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煤矿美术创作正是紧随大跃进诗歌发展起来的,作品发表的园地主要是矿山的墙壁、黑板报和宣传栏。“文革”的影响,突升了政治功能,特别是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年前后,文艺普及工农兵,涌现了一批革命性的“工人画”,在美术界曾有过很大的反响。1982年中国煤矿文化基金会成立,以颂扬改革时代风貌为主题,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的美术展览,选送矿工美术作者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高等院校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深造,培养了一批富有才华的创作人材,促成煤矿美术的勃兴和提升。90年代以后,在国家文化繁荣的带动下,煤矿美术逐渐成长,出现了一批表现历史、表现现实和关注生命的反响强烈的作品。
煤矿美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几个特点。其一,受到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各地区行政和文化部门在指导工作中主要作为政治任务,虽然存在着一些浮夸现象,但摸索到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经验和创作经验,推动了煤矿美术的发展。其二,煤矿美术创作兴起的内在动因。则是中国千万矿工迫切要求文化翻身。在封建社会中,矿工饱受没有文化之苦,解放后他们应当获得在文化艺术上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愿望和理想的权利,从精神上获得彻底解放,从创作的被动性逐渐转化为自觉性。其三,由于工业时代的兴起和发展,近代才出现了真正形成了工业性质的中国煤炭挖掘史,又因为煤炭是个不可再生能源,煤炭行业在整个人类发展中也只能是短暂的一瞥,带有特定时间性的特点。其四,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时期的作用。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口号下,美术创作由国家部委和大型企业倡导和主导,并且组织专业艺术家辅导,选送人才到各美院深造,招聘专业院校毕业生等方式。动用国家力量规模化组织产业工人创作艺术品,在世界美术史中也是一个特例。应该说煤矿美术在当代美术史中是个有特定空间概念的艺术形态。
二、创作基础——煤矿的生存状态
一是恶劣的自然环境。煤矿的开采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同时也伴随着灾难。中国的煤炭开采更加特殊,旧时期的落后,日寇的掠夺,从东北到中原到华东,基本上就是用血肉换煤块,煤矿工人的白骨累累,堆满了多少个“万人坑”。解放后煤矿的条件得以不断改善,但冒顶、瓦斯、水灾、火灾等矿难还是难以避免。地球深处几百米或上千米,远离阳光和空气,黑暗、潮湿、混沌,象是地地道道的“鬼域”。它嘲弄人生,儿戏生命。大冒顶、地下水、瓦斯气,分秒钟就能报销成群的生灵。所以说煤矿工人是“地下工作者”,时刻都伴随着生命危险。在井下,共同的命运将他们拧成一股绳,谁也难分清生与死、人与鬼的界线。世间的怨恨忧乐统统消失,幸存者构成了一个畸形的生命体。
二是超凡的劳动强度。煤矿就是个地下采石场,历史上采煤工人主要是灾年饥民和逃跑的罪犯组成,因为他们的劳作强度极其繁重。解放后工人当家作主,但相当一段时期内劳动强度却没有根本的改变。煤矿要面对着漆黑的现场,面对着被魔鬼吞噬,把手伸向大自然的心脏进行攫取,从镐刨筐拖到放炮采煤,把煤块一块一块弄到地面的,那是难以想象的艰辛。煤矿为民族的兴亡,为解放战争、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保障人们无忧无虑地依仗光和热生活。而黑脸、臭汗、白牙、白眼成为矿工的特有标记。巨大的压力使每一个生产者产生了异乎寻常的自身力量,正是这粗野的力量和大自然对话过程中,浇铸成特殊的生存原型和艺术原型。
三是独立的生活区域。煤田分布于中国的广大地区,无论山区和平原,煤矿从荒芜的地方从勘探开始逐渐成为一座座独立的煤城,像辽宁的抚顺、山西的大同,安徽的淮北、河南的平顶山,山东的枣庄等。煤矿坐落于城市农村中间,劳作于地上地下之间,有着自己的生存条件、自己的劳作方式,自己居住的棚户区,自己的孩子老婆。因为早期矿工是逃荒难民迁徙在一起的,既保留了各自的农民原本性,又参杂了天南海北的习俗,所以吃喝拉撒、生活习性,婚丧嫁娶、风俗文化也不近相同。久而久之,衍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文化,煤矿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的部落文化特征。
四是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存条件影响着生存意识,而艺术的属类、风格、精神是和强烈的生存意识分不开的,矿工之所以能加倍体悟到生命是那么的脆弱和可贵,是生存环境决定的。煤矿是早、中、夜三班工作制,没有明确的白天黑夜界限,当付出无数恐惧和血汗,告别“鬼域”,安然回到井上返回地面时,或是烈日当头或是满天繁星,活生生的人的生活诞生了。大口地吸气、拼命地抽烟、使劲地灌酒、无厌地谈女人……因为他们是矿工,珍重活着的每一天。虽然劳动艰辛矿难频发,但他们子承父业前仆后继,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当“顶替工”,矿工的命运和煤矿紧紧拴在一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延续着煤矿的命运和发展。
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特殊的生存意识,造就了特殊的生活原型,阐释了特殊生命的价值。正是这种特殊对煤矿美术艺术创作而言,无疑提供了深厚的根基和无尽的源泉。
三、创作人员——以矿工为主体的创作群体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