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
戎地面
2011年10月15日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举办“丝绸之路”展览,在一个长30多米的巨型展柜中,展出的长30.12米,高0.59米的《蒙古山水地图》手卷,引起巨大的轰动。因为这件《蒙古山水地图》手卷是中国古代文物的新发现,原图为明代中叶皇家宫廷绘制,绘制了从明朝的边关嘉峪关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写有211个明代地名,涉及欧、亚、非三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黎巴嫩、突尼斯、土耳其,堪称“中世纪世界地图”,反映了丝绸之路的最后辉煌,为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炫耀了我们祖先为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以及游客,被中国人早在十六世纪掌握的世界领先地位的地理知识所折服,也为中国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精神和科学态度所感动,无不为之啧啧称赞,展览大获成功。来自意大利米兰,以及法国、德国等文博界同行,纷纷表示邀请展览的意向。
听到《蒙古山水地图》手卷在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展览成功的消息,使我蓦然想起十年前此地图从日本征集回国的情况。
2002年收藏家易苏昊、樊则春二先生去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征集文物。藤井善助早年游学中国上海等地,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因从事贸易致富,跻身于日本关西财阀,在汉学家指导下大肆收集中国文物,从商周青铜器,到宋、元、明、清书画无所不包,于1926年10月,在京都市左京区建立藤井有邻馆。现在回流到中国大陆的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手卷、阎立本的《孔子弟子像》手卷、米芾的《研山铭》手卷、西周青铜器《三牛尊》、清乾隆《八征之宝说玉屏风》等,皆出自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所藏。
易苏昊、樊则春二先生此次京都之行,在藤井有邻馆发现一件没有画家年款的所谓“清代青绿山水画手卷”。此图作小青绿,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绘制,尤其开头嘉峪关部分,山石间勾略皴,用笔细劲而块面分明,并以清淡的石青和浅浅的赭石加以渲染。树叶的勾、点、染亦见疏散,敷色也清淡。作品构图采用平远的手法,重山连绵,错落有致,山间雄关萧寺,从绘画风格上看,明显地透露出明代中叶,吴门画派仇英的风格。为此,他们花巨资以“青绿山水手卷”的名义,购得这一《蒙古山水地图》手卷。
易苏昊、樊则春同志回国后,邀请有关专家鉴定。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的傅熹年先生(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仔细观看了全图,认为手卷从绘画风格上来看绝非清代之物,至少是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从手卷内容来看,全卷绘制了二百多个地名,很可能是一幅古代地图,建议再请历史地理专家作进一步鉴定。当时文物界熟悉的历史地理权威专家谭其骧先生已经逝世,易苏昊先生因企业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决定与国家文物局联系,希望以原价交给国家文物局,然后国家文物局调拨给新疆博物馆,由新疆博物馆去研究该图。当时新疆文物局局长岳峰同志是我的学生,正在北京中央文化部带职学习,听到这个事情非常高兴,主动与国家文物局流散文物处某处长联系落实此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把此事拖黄了,岳峰同志只得悻悻而归。
正在“青绿山水手卷”鉴定、研究工作陷入停顿迷茫之际,受托寻访相关专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先生,突然打电话给易苏昊,告知北京大学考古系年青有为的林梅村教授愿意观看手卷,考虑承担这项研究。易苏昊同志闻听此讯顿感柳暗花明。2004年1月,在王世民先生的引荐下,易苏昊与林梅村二位会面,林梅村先生欣然接受了易苏昊同志的委托。对于古代西域很有研究
林梅村教授,师从季羡林、宿白、马雍、蒋忠新等著名学者,早年任职于中国文物研究所,1994年起在北大考古系(现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主讲丝绸之路考古。林梅村进行《蒙古山水地图》手卷的鉴别与研究,得到宿白先生的充分肯定和一定的具体指导,鼓励他尽快拿出研究成果。经过前后历时长达八年时间的潜心研究(2004年2月完成初稿,2011年2月15日定稿、交付出版),查找了几百种中文、日文、西文参考文献;结合帮助中央电视台摄制《1405——郑和下西洋》,结合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蒙古高原考古队等工作,实地考察了东南亚、中东、土耳其等国的郑和史迹,以及蒙古国匈奴、突厥、蒙古汗国遗址和文物;察访了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中国香港、日本东京、意大利罗马等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拜访了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教授、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屈志仁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尹吉南教授、上海博物馆单国霖研究员等专家学者;诚邀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徐文堪先生、上海图书馆许全胜先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吴平先生、台北故宫博物院卢雪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先生、任超先生、魏正中等先生的帮助,得到马键、蓧原典生、盛洁、李高峰、沈勰等北大博士生、硕士生和留学生等协助查找资料。披沙拣金,撰著成《蒙古山水地图》一书,又承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题写书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有幸认真地阅读了《蒙古山水地图》一书,被林梅村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所感动,也被我们祖先在明代所掌握的世界领先地理知识所震惊,写一篇读后感的冲动油然而生。
《蒙古山水地图》手卷,缣帛设色,为中国传统手卷式地图,据推断绘制于明嘉庆三年至十八年之间(1524----1539年)。原图应长40米,从嘉峪关到鲁迷(时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今土耳其西境伊斯坦布尔城),堪称明代丝绸之路地图。此图有两个明代刻本:一个是明嘉庆二十一年(1542年)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图》,收入马理等人纂修的《陕西通志》;另一个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刻本《西域略图》,收入明代无名氏《陕西四镇图说》,《蒙古山水地图》手卷为《西域土地人物图》等各种版本的母本。后来此图流传于民间,被人剪裁掉四分之一,现图为30.12米,从从嘉峪关到天方(今乌沙地阿拉伯的麦加),211个明代地名。地名有方块汉字,但大多数为突厥、蒙古、波斯、栗特、阿拉伯、希腊、亚美尼亚语地名。图上题签虽被撕掉,但图背面有尚友堂题签“蒙古山水地图”。尚友堂为明清著名书坊,曾因刊刻明代小说家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闻名于世。所谓“蒙古”实乃称雄欧亚大陆的蒙古四大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金帐汗国)的后续王朝。如果说《郑和航海图》(即《武备志 · 航海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那么《蒙古山水地图》手卷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两者充分展示了明代中叶中国人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