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张路江从2011年10月开始,用了35天,在广州珠江新城一座还在施工的大楼第29层,用写生的方式创作了一幅大型油画《地王的诞生》。
从29楼窗口望下去,在一片高楼的包围中,是一个完整的城中村,名字叫冼村。当然,冼村的日子也长不了,它也即将面临拆迁的命运。张路江就像画油画风景一样,画城中村这种即将消失的城市风景。画这个曾经热闹非凡的地方。
城中村这种地方,在许多人眼里是“毒瘤”,而在另一部分人眼里,则是福地,是一个最有生机和活力,最富于孕育性的地方。大排档、烧烤摊、啤酒把诗人、记者、做淘金梦的青年和性工作者、烂仔、制假证的、卖假药的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各得其所;夜半三更,这里依然长乐未央,青春、欲望、梦想的话题在这里弥漫、碰撞,直到天明……
《地王的诞生》是俯瞰式的构图,三面高楼,围合着冼村,整幅画是灰蒙蒙的调子,仿佛笼罩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凄清和惆怅。作者有着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把握空间的结构能力。由于是现场写生,眼前的每一栋楼,每一间房子在画面中都要有交代,在色彩关系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让整个城中村像一群人,让每栋房子都有自己的表情,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一个机器复制的时代,作者以这种手工劳作方式,画这种冷僻题材,几十天里每天攀登29楼,这种坚持是在更谁较劲呢?
只能说,这是一种现实关怀,是一种对于城市,对于一些人生活痕迹所表达的一种态度。如果按照传统油画写生创作的作品来衡量,它应该仍然也算是关注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了吧!可是,它又不简单地类同过去,那么,它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什么不同?它的当代性又体现在哪里?
据说,现在关于现实主义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上千种之多,有“开放的现实主义”、“无边的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张路江是现实主义中的哪一种?
他最大的不同就是“低调”,所以他的作品姑且可以称之为低调现实主义。历史上,所谓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爱“装”的现实主义,它很高调的,很尖锐、很犀利的,在它的思想方法中,进步和落后,光明和黑暗,界限分明,一目了然。还有一种是“不装”的现实主义,它当代对艺术“祛魅”之后的现实主义。因为当代的思想坐标已经不再是线性的,二元对立的了。新与旧,传统与进步,善和恶,不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当艺术家一旦把他描绘的对象历史化、问题化,他的艺术就不再是一种简单地表态。
“不装”是低调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它倾向于低姿态,不拿腔拿调,不主张太把自己当回事;它怀疑、批判,包括自己在内……
《地王的诞生》显然是有想法的,但是它没有直接说,它对那些懂得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化,懂得城中村、懂得拆迁、懂得城市的中心和边缘意义的人才是有意义的。
更重要的,还是态度。这种现场写生的创作,为当代油画开创了一种复合性的创作模式。具体来说,它吸收了公共艺术、行为艺术某些因素,创造了“五个现场”。
第一个现场是被描绘的现场,冼村和周边的高楼。有心人在画面的冷静无言中,可以读到冲突、对峙,可以在安静的即将拆除的听到一些人的声音。
第二个现场,是创作的现场,在29楼,一个视野开阔,正好可以俯瞰全部冼村的地方。这是创作者与对象的直接观察,直接表现的现场。对许多人而言,也许这是一张照片的事,但是对张路江而言,这是一个思考、回忆的过程。
第三个现场,是展示的现场,作品完成后,这里变成了展场,在这个未完工的大楼里,这件油画公开向社会开放,观众可以登临29楼,在对比中一面观看现实的冼村,一面观看艺术家笔下的冼村。
第四个现场,是批评和研讨的现场,油画正式展示的这天,来自全国的艺术批评家在29楼,面对冼村、面对作品、面对前来参观作品的观众召开了现场研讨会。
第五个现场是影像拍摄的现场,从张路江有了画城中村的想法之后,得到了影像艺术家的关注,所以,一直都有摄影师在现场跟踪拍摄,它也是一个独立的视角,以上所有现场所发生的事情,都被另外一双眼睛所观看,所拍摄。
由此可见,五个现场的背后,呈现了复杂的时空关系和错综复杂的观看关系,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地王的诞生》虽然低调,但决不单调。
这就是低调现实主义的魅力。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