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 > 学术 >

徐钢:可折叠的假象

2017-03-02 08:16:11 

  2011至2013年, 郭剑(b. 1982)找到了他绘画创作新的灵感——折纸。在三年的时间里,郭剑的架上创作几乎都在尝试对折纸艺术中独有的多元化几何图形进行再创作。画面中几何图形上纷繁交错的光影对艺术家的色彩把握能力及直观想象力有着尤其高的要求。通过这些作品,郭剑不仅成功展示出他作为一位画家的出色技艺,更向人们阐释了他对于画面中叙述元素存在与缺失的独特理解。

  在仔细观看这些新作品之前,我们不妨先通过郭剑2011年前的作品来大致回顾一下他在艺术创作上所探寻的轨迹。2011年以前,他更多关注 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或男或女,通常他们的面部表情在郭剑卡通化表现手法后几乎看不清楚,画面背景颜色单纯而明亮,充满童话般色彩。而艺术家总会在童话的背后隐喻了现实的故事。在他的一幅作品中,一个侦探装扮的男孩独自坐在餐桌旁,他对面空着的位置上摆放了一套餐具。我们似乎可以推测出这样的故事情节:本应是一对情侣的甜蜜晚餐,女孩没有出现,只留下这个男孩在猜测她缺席的缘由。这些故事或许就是艺术家的亲身经历,但他赋予画面的童话色彩会让每一个曾在感情中困惑和心碎的人都有所感应。这些画面中弥漫着的孤独感,显而易见,令人动容。

  郭剑有意的为这一系列作品取名为《 宝丽来(Polaroid)》。他是这样解释的:"我习惯用拍照的方式来记录每天发生的事。这就像是用我自己的眼睛来感知瞬间发生的片段。但摄影有它的局限性:照片所能呈现出的仅仅是客观事物,而对我来说,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理想。在《宝丽来》系列中,我试图通过在画面中添加我自己的感受及想象,来弥补摄影的缺失。" 尽管郭剑对于摄影的理解并不全面,但他能够巧妙地关注自己主观想法的同时,避免太过直白和明确的表达。换句话说,他在用摄影的方式记录生活的同时,会给观者留下足够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存在与虚无之间的特殊语境赋予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能量使得观者与作品产生相互联系。

  这些画作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宝丽来摄影拼贴作品。大卫•霍克尼并不是以整合拼图的方式将碎片粘合为一个完整图像。他画面中碎片的结合方式从不是紧密无隙或连续统一的;相反,画面中不规则的缝隙则赋予每一部分图像以独立性。而这些独立无关的图像的集合,恰恰讽刺地指出当今世界图像充斥至高度饱和的现状。

  郭剑的宝丽来系列中,照片退居幕后并隐藏了起来。他的重点不在于批评影像饱和的世界,而是选择相信自己主观的表达和想象力。在他最新的折纸系列作品中延续了这种自信,将这种感觉变得更坚定更个性化。

  郭剑的折纸系列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是“极简主义”。除了清晰的主画面外,有些采用了深色的背景。画面背景的处理非常有意思,就像是给主题打了背景灯,看上去是半透明的,

  这样的表现方式并不是在暗示主画面的背后隐藏着其他的故事,而是在强调其本身的存在。这一点与现象学中的“悬搁”手法不谋而合。悬搁,即是挑选出一个物体,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检验。关系,环境,背景全都要忽略掉。物体本身是独立存在的,它所具备的概念及所处的环境和背景都无关紧要。郭剑就是在“悬搁”他的物体,不管是蝙蝠、头骨、飞马或面具,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家对这个虚拟假象的呈现引起注意。

  折纸系列的这种表现方式使这种假象在视觉上显得丰富而生动。画出了我们对画面本身的注意力并取代了画面背后的叙述可能性,郭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已经从一个建造个人经历的艺术家,转化成一位懂得利用个人经历的艺术家。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