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电 就着一盏枱灯的昏黄光线,仅靠脚边一台老式取暖器驱寒,在冬天的早晨六时,黄小建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拿起一张印着五彩孔雀的画稿,附在一块图案相同的凹刻雕版上轻轻按压,片刻后,一只带有立体浮雕效果的孔雀便跃然纸上。这门技术,正是失传已久的明代雕版印刷术“饾版拱花”。
“饾版拱花”技艺的复原者黄小建于2011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项目,现在是浙江省杭州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以“饾版拱花”为主要特色的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因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法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在“非遗热”的影响下,雕版印刷技艺正被更多人熟知,但黄小建坦言,他在杭州两所学校任教,学生们“走马观花”,考虑到生计问题,大多浅尝辄止。他介绍,雕版印刷作为一门小众技艺,市场前景并不明朗,需求少,价格也不高。并且,掌握雕版印刷技艺还需要书法、绘画功底,培养审美水平,达到基本要求就需5年时间。
今年3月,他完成了明代雕版印刷经典之作《十竹斋书画谱》,一种颜色雕一块版,由浅至深逐色套印,因为制作过程复杂,足足花了6年时间。“我是在修行,而且是一个苦行僧,并没有考虑市场前景,只要把东西做好、做精就可以了。”黄小建说,雕版工作要求精细,要下苦功积累,正如修行的僧侣,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
1978年,黄小建进入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木板水印工厂学习雕版印刷,3年后,虽然工厂在市场大潮中倒闭,刚刚入门的他却难舍这份技艺,于是一直坚持了下来。在他看来,有着2000年历史的雕版印刷技艺,不仅应在博物馆里展示,更要追求“活态传承”,通过代代相传,让传统技艺走进民间。基于这种理念,他复原了“饾版拱花”。
“饾版拱花”不同于一般的平面雕版印刷,能让画面呈现凸起的浅浮雕效果。黄小建反复研究实验,不仅重现了这一明代技艺,还对拱花装裱进行了创新。他展示了一幅装裱好的《仙鹤图》。在平整的宣纸上,不同于背景的苍松云海,画面中央运用拱花技艺的仙鹤纤羽毕现。他介绍,古时的拱花往往在一角作为文字的陪衬,但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由于雕版印刷讲求精细,对眼睛的要求很高,今年已64岁的黄小建估计,自己最多只能再刻六七年。目前,他打算将儿子培养成接班人,先把基本功练扎实,再教他拱花技艺。他的住所兼工作室是杭州宝石山边的一处老旧小区,木质结构的哥德式二层小楼已有100多年历史。在这一方狭窄小天地里,黄小建一刻就是近四十年。“现在年纪大了,也很执着,就是一条路一直走下去。”黄小建拿着那把已经用了近40年的拳刀继续屏息静刻。365天,每天10小时,旁人看起来枯燥艰苦,但他深知,雕版艺术充满着无穷无尽的魅力。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