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大学教材)于2014年7月出版以来,一直备受老师同学们的关注,承蒙读者不弃,两次印刷都销售一空。因我社持续收到该书订单,故决定对《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一书进行第三次印刷。新书封面有所变化,内文完善了部分作品的图文信息,以更加真实清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现第三次重印版已上架销售,感谢读者朋友对河北美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信任。
本书信息:
出版单位:河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石家庄市和平西路新文里8号
邮 编:050071
开本/印制方式:16开/全彩页印刷
版 次:2014年7月第1版
印 次:2017年1月第3次印刷
ISBN:978-7-5310-5786-4
全书页数:438页 定价:78元
在中国当代艺术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认可的今天,高等艺术类院校却没有相关的专业教材,《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大学教材)填补了这一空白。
此书中主线清晰、节奏明快、文图互补、构架设计独特:
从阅读习惯出发,此书有两条发展线索,其一是文字部分,其二是图片部分。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全部图片都配有一定的文字说明。这样的编排方便了学生的阅读。当读者暂时没有时间阅读纯文字部分时,可先看图片配文部分,甚至可以从任何一页看起,以后有时间再回头细读纯文字部分。这无疑是一种合乎时代特征的阅读方法,更加适合我们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书在每节都设有“复习要点”,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时能掌握重点,也利于学生的复习,为便于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背景,在教材后还配有《中国当代艺术大事表》。
从研究的角度出发,《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大学教材)史料丰赡,史实确凿,内容充实。每节正文后面,还设有“相关链接”和“相关作品”,前者是对重要活动、事件的说明,后者是对代表性作品的解读。正因有此两项设置,使本书虽然信息量大,却避免了论述的繁杂和枝蔓,整个论述体系显得简洁、流畅。
(鲁虹、杨克宁摄,2014年11月30日于赴南极的“前进”号游轮上)
作者鲁虹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担任《美术思潮》编辑,90年代去深圳后成为著名策展人和诸多艺术研讨会主持人,曾按时序主编出版过 4 套图鉴。作为历史亲历者,他对30年间的画坛风云、美术新潮可谓如数家珍。因为熟谙历史,才能对任何时段的艺术,都能清晰地勾勒出相关的政治背景、思潮脉络和社情民意。
《中国当代艺术30年:1978-2008》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创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结合新的社会背景及文化需要进行了开创性的艺术实验。这不仅使中国当代艺术逐渐作为一种新的传统而存在,也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本书的宗旨,就是希望向广大读者客观而清晰地评介这一新艺术传统由成长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其时间上限是1978 年,下限则是2008 年。为什么要将上限定在1978 年呢?在我看来,没有1978 年展开的“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以及12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当代艺术创作绝对不可能迅速突破呆板、僵化与陈陈相因的局面。我注意到,2011 年1 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就将1978 年定为新时期的开始,而将1976 年至1978 年定为重要的过渡期。对于其界定,我甚为认可。
本书是在本人著作《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与《中国先锋艺术:1978-2008》的基础上重新改写而成的,并加进了一些作品与事件的图片。现在回想起来,当初之所以将书命名为《越界》,乃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明显突破了传统艺术理论对于艺术的定义与分类,进而开拓出了艺术创作的新边疆。这当中既包括对新题材、新观念的开拓,也包括对新媒介、新形式,甚至包括由审美领域到审丑领域的开拓。当时对于“先锋艺术”一词的运用则是借鉴了西方相关说法。而此次出版将书改名为《中国当代艺术30 年:1978-2008》,主要基于如下考虑:首先,以“当代艺术”取代“先锋艺术”是为了与整个学术界在称谓上保持一致。至于去掉“越界”二字,则是为了避免双重书名的情况出现。不过,在本书的写作中,所谓“当代艺术”,远不是一个时间上或时期上的概念,也不是某种特定艺术风格的代名词,更不是西方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翻版,而是专指那些在特定阶段内,针对中国具体创作背景与艺术问题所出现的艺术创作,其特点是: 一直处于学科前沿,并对此前主流或正统的艺术呈批判态度。按理论家巫鸿的说法,其在艺术媒介、作品内容和展览渠道三个方面都进行了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当代艺术”其实是一个属性或类别的判断。不可否认,若是以世界艺术史为参照,在中国出现的相当多“当代艺术”根本无法放到特别“先锋”与“前卫”的位置上,有些甚至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这一点我们通过出国参观美术馆与阅读国外画册便可发现。所以才有人说,中国的当代艺术基本是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模仿与翻版。但我坚持认为,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它们的出现却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们在充分展现新的艺术价值观与创作方式时,已经使中国的艺术史走向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更何况中国当代艺术家通过挪用和创造性的误读,加上对现实的关注与对传统的借鉴,的确创造出了许多与西方不同的作品,这是我们绝不能忽视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当某一阶段内出现的“当代艺术”完成了既定的历史使命,又会为后来出现的“当代艺术”所取代。关于以上两点,笔者将会在书中结合具体的创作现象给予评述。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