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底,成都非遗大讲堂上,当来自邛崃火井镇尔玛民俗博物馆的陈学龙徐徐展开18米长的释比图经和60米长的古羌历史长卷,现场观众被两件用羌绣完成的作品惊呆了:没想到羌族历史如此悠久!
陈学龙刀刻般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观众多说几个和羌族有关的‘没想到’,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54岁的陈学龙,是汶川县直台村土生土长的羌族农民。20多年前,他开始收集和羌族有关的物件。“5·12”特大地震后,陈学龙和村民异地搬迁到邛崃火井镇。多年收集的羌族服饰、生活器物以及羌族文物,被他以博物馆的形式免费展出。这位朴实的农民有一个单纯的愿望:“我要让这些搬出汶川的羌人,时时记住自己的根。”
1
数百万砸进羌族民俗收藏
陈学龙一头粗糙短发,长年日晒,皮肤黝黑。咧嘴笑时,便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他穿一件旧棉袄,看上去和普通农人无异。不过,20多年来,他砸进羌族民俗收藏的钱,已有好几百万元。
对羌族文化的敬畏,陈学龙并非从小便有。“小时候住在大山里,交通极为不便。那时候我们就只知道抱怨老祖先人:为啥不在平原扎根,非得把家安在山里嘛!”
上世纪80年代末,做中药材生意的陈学龙在走村串户收购药材时,无意发现民间有不少散落的羌族的老物品,“那些羊头双耳罐、青铜兵器,制作相当精美。”他至今记得自己买的一件灰陶双耳罐,“那时并不知道它是哪个年代的,但品相完好,一看就有我们羌族的民族特征,很有味道。后来碰到合适的,我就继续下手了。”
正是这种简单的想法,让陈学龙家的东西越堆越多。家人反感他把这些老东西带回家。迫不得已,陈学龙只好在自家羊圈旁砌了一块地方堆放。
在这个过程中,陈学龙对羌族历史渐渐开始了解,“羌族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也创造过绚烂独特的民族文化。”他开始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收集和羌族有关的物件,“现在有1万多件了!”最值钱的就是摆了几间屋子的陶罐、青铜器等文物。
2
建一座鲜活的羌族民俗馆
21世纪初,陈学龙敏感地发现羌族民俗文化开始迅速流失,“穿羌服的人少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说羌语。羌族的一些老物件,被农民扔在房前屋后。再过几十年,会不会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羌族的子孙了?”汶川大地震之后,直台村全部异地搬迁到邛崃,更增加了陈学龙的危机感,他开始把收藏的对象转移到和羌族非遗有关的各种用品上。
尔玛民俗博物馆里,有专门开辟的羌族服饰馆、鞋帽馆以及民俗生活馆。仅羌族服饰,陈学龙就收集了200多件。不同质地和款式的服装,保留的是羌族丰富的文化信息。
陈学龙说,普通羌族男子的衣服,腰上都会有一个“鼓肚”(类似腰包),既可用来装烟叶,也可上山打猎时装子弹。这些男式服装,有麻布制作、也有羊皮质地。除了适应不同的季节,也能看出穿衣人的不同家境。
羌族妇女的服装也各有讲究,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不仅服装颜色不同,刺绣面积也各不相同。而刺绣纹样,也显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海椒花、云云纹……陈学龙说,羌绣没有蜀绣、苏绣等名绣精致,但更接地气,“羌族妇女坐在院里做手工,抬头看见蓝天白云,看到田间地头的海椒花,就在衣服鞋帽上进行创作。”羌绣做成的东西不惧日晒雨淋、经久耐用,完全可以融入羌族人的日常生活。
羌族百姓的头帕,他也收集了不同样的,“像茂县黑虎寨的羌族妇女,她们为了纪念黑虎将军,头帕一直是白色的万年孝。”
光有衣服鞋帽还不够,陈学龙把羌族百姓的日常用品全部搬下了山:火塘、神龛、碗柜、斗、木瓢、陶火锅以及羌族猎人的猎枪、水袋等。他还将这些用具按原有的样子摆放,让人恍如走进了羌族的平常人家。
在尔玛民俗博物馆,一件古朴厚重、雕工精致的神龛格外引人注目。“这件神龛,是汶川王氏家族祖传下来的。”陈学龙说,他曾经出价1.6万元购买这件神龛,但被拒绝。后来对方看到他办起了免费的民俗博物馆,于是大方地将神龛借给他摆放展览。
3
希望羌人记住自己的根
“我希望这些羌族人最寻常使用的物件,能帮助大家记住自己的根。”陈学龙说,他一直担心,“地震后搬迁到邛崃的这批羌人,从哪里感受古羌人的伟大历史呢?”为此,陈学龙扩大了收藏领域,不仅有羌族百姓家的衣饰、摆件,甚至还有做喜饼的模具、大户人家使用的精美象耳花瓶、手工打制的银钗以及羌笛,反映羌人分家、购房的房契、地契,释比法器等等。“我想让大家看到,羌族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创造了自己的优秀文化。”
最近几年,陈学龙还自觉开始了羌族非遗的传承,“在家里我就要求一家人说羌语。孩子结婚如果要我出钱,那就得办羌式婚礼。”见到越来越多的羌族民间唱腔随着老人去世而消失,于是他专门买了酒肉,召集直台村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让他们对着录音机从头到尾唱完了流传数千年的各种哀歌。“我还做羌笛、唢呐培训。”陈学龙自豪地说,如今搬到邛崃的羌族人中,已经有好几个人会吹悠悠羌笛了。
刚刚完成的释比图经和羌族文化长卷,同样有陈学龙的“小心思”:“这两幅长卷用羌绣绣制,羌绣本身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卷内容同样表现的是羌族文化。几十年以后如果有人看到它们,就知道这些是我们羌族文化的根。”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