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民间收藏达人,18年来,他走乡串户收集各种民俗家具、钱币、古玩瓷器,藏品已达2万余件。春节前夕,记者在点军区桥边镇六里河村李道银的家中见到了他,这里不仅是他生活和居住的地方,更是他的一所小型收藏室,三层小楼几乎摆满了李道银从各地收集回来的古玩藏品。
李道银在家欣赏自己的藏品李道银在家欣赏自己的藏品
与收藏结缘18年,他有满肚子的收藏故事
生于1967年的李道银与收藏的缘分,是在18年前结下的,在此之前,他就不是一个“安分”的农民,开商店、做副食、工厂做销售员、贩药,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停地“捣腾”。32岁那年,他受雇于一家景区帮忙收民俗旧家具,那时的他并没有收藏的概念,只是简单的听命行事,但是做了段时间以后,他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道银头脑灵活,他看到了一件件旧家具的市场价值,决定自己做。对收藏一窍不通的李道银就这么一头扎了进去,没有师傅带,他买书、查资料、看碟片学习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拿出了当时的全部积蓄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家人不理解,觉得我是发脑发热,亲戚朋友也有冷嘲热讽的,最初几年,真是受了不少打击,交了不少学费。”为了收到有价值的藏品,李道银走乡串户脚不停歇,由于交通不便,山路难行,很多地方摩托车都无法到达,他就靠两条腿走,有时候一整天只能收七八户人家,晚上回到住处,人累得话都说不出来。
不同于其他行业,除了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收藏更多的是需要不断实践。由于经验不足,李道银也吃过不少亏。有一次,他在杂志上看到古钱及铜制的小零件价值颇高,千辛万苦以四五元一个的价格收了五六千元钱的货,满以为可以小赚一笔,没想到收回来后才知道,老古钱的等级分十等,每个等级的价格也不同,李道银用一等的价收回来的却是十等的货,最后只能以五六百元钱出手。
那时候李道银才刚起步,这次打击对他来说是巨大的,几乎就要放弃,可冷静分析后,他还是坚持做了下去。
家有数万件藏品,好想建一个自己的博物馆
经过了初期的如履薄冰,李道银的收藏事业逐步走上正轨,不仅有了稳定的收货渠道,更有了相对固定的销售渠道。他不用再骑着摩托车四处奔波,如今,他在湖北各地都有自己的联络人,坐在家里就能收到信息,遇到有价值的货品,他再亲自上门去谈。李道银的藏品多以民俗家具、瓷器为主,“民俗家具主要销往各景区和博物馆,车溪景区的很多家具就是出自我处。”“开始做收藏总想着这件货能给我带来多大的收益,而现在我收藏的欲望已经高过了赚钱的欲望。”采访中李道银说,每收到一件好的藏品,他会兴奋地睡不着觉,一晚上起来欣赏好几次。而如果看中一件精品,原主不舍得卖的话,他更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有一次,长阳的联络人打电话来,说看到了一个不错的瓶子,听完描述,李道银心里就直痒痒,赶过去一看,竟然是个乾隆年间的花瓶。原主是位70多岁的老爷子,不管李道银怎么做工作就是不肯卖,说那是祖辈传下来的,留着是个念想。
李道银对花瓶念念不忘,此后又三番五次劝说,最终老人家松了口,以不菲的价格成交。“看准的东西,一定会想办法谈拢,不然做什么都没心思。”
李道银的三层楼房里随处可见各种收藏品,就连卧室家具和摆件也都是藏品,“既不占地方,又可以放物品,一举多得。”李道银笑着为记者介绍,卧室的博古架上,摆放着李道银较为喜爱的藏品,如福禄寿三星、象牙秤、龙盘等,李道银说,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收藏于他,不仅仅是生存手段和兴趣爱好,他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建一个博物馆,让更多人参观他家里收藏的数万件藏品,从中了解藏品中的历史。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