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链接
我们习惯将艺术家的灵感来源称作他们艺术的缪斯,那么,对艺术家来说,被指抄袭可以称作是他们最恶劣的“绯闻”了。时值喜气洋洋的春节期间,一则牵涉到两位毕业于国际名校的青年艺术家的“抄袭绯闻”又席卷了我们的朋友圈,令人内心五味杂陈。
事件起因要追溯到2016年11月份,某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发布《撞车or抄袭?英美顶级艺术学院学生作品大PK》的文章,质疑刚刚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于某抄袭了生活在美国的华人青年艺术家陈某的作品。文章以访谈的形式刊出,接受采访的陈某提供了一系列图片、文件和数据用来佐证其作品被抄袭的观点。其中,最为触目惊心的一组对比图要属下图了:
左为陈某创作于2014年的作品
右为于某作品《Lovers》
陈某和于某的作品皆使用了大都会拍摄的古希腊雕塑为素材,这两件作品又“恰巧”选取了同一座雕塑的同一个角度,前者为激光木刻版画,后者为丝网版画。不得不说,单从视觉效果来看,两件作品十分相似。一时间,网络媒体舆论呈现了一边倒的态势,纷纷指责于某“抄袭得也太彻底”。然而,就在前几天(2017年2月8日),凤凰艺术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撞车nor抄袭!来自于某的个人声明》的推文,刊登了于某针对此次抄袭事件的全面回应,其中也不乏一系列用于证明自身清白的证据:
于某入学后创作的版画作品及拍摄时间截图
于某创作使用的原始素材及拍摄时间截图
于某作品《Lovers》所使用的菲林文档截图
至此,剧情是否真的反转、孰是孰非我们都不去评判,且借此机会再看一看艺术圈里抄袭、借鉴、挪用、致敬的那些故事吧。
把“抄袭”“借鉴”“挪用”“致敬”这几个词并列,并非毫无理由。当我们审视艺术史上留下的图式时,常常发觉一些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甚至跨越了时代和流派,成为了隐藏在艺术图式中的血缘密码。当然,这些具有“致敬”性质的作品中绝对不乏时代的经典。
马奈 草地上的午餐
提香 田园合奏
马奈的经典作品《草地上的午餐》被学术界论证为与提香的《田园合奏》在构图、人物动态等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奥林匹亚》与《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之间的关联则无需多言。
马奈 奥林匹亚
提香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毫无疑问,画家在作画时,常常会“借鉴”甚至“挪用”前人作品中的经典图式。图式摹写是艺术创作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它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绵延和致敬,也可以视作艺术家前进的捷径。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它不同于临摹和抄袭,它是创作的组成部分。
当杜尚为蒙娜丽莎画上小胡子的那一刻,似乎为艺术家们开启了图式挪用的大门
安迪·沃霍尔 彩色的蒙娜丽莎
而上文中的事件,不能将其视作单纯的抄袭事件的原因之一在于,陈某和于某两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都不是无借鉴的原创,他们皆挪用了古希腊雕塑作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经典图式。若暂且不以两人之间“抄袭”为揣测,其实不难发现两人创作“撞车”的问题所在,而这一问题绝非偶然,似乎已经成为了艺术家(特别是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共性问题——他们的创作中对于经典图式的挪用毫无创造性可言。
“挪用”是指对现成事物、图像的复制、模仿和借用。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虽然艺术创作对于经典图式的挪用行为早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但“挪用”(appropriate)真正被视作艺术创作的方式之一,且被界定为一个清晰概念却并不遥远。以杜尚的《泉》为标志的现成品艺术真正将“挪用”推到了台前,并在此之后成为了现当代艺术家们十分热衷的创作方式之一。
杜尚的《泉》成为了现成品挪用的发端
道格拉斯·科瑞普和阿尔盖尔·格杜认为,艺术从一开始就来自于引用,没有凭空捏造出来的图像,一种图像的产生必然有一个来源,所以艺术作品都是使用了挪用的手法。随着艺术史的发展,艺术史的“图像库”变得越来越丰厚,而后人模仿前人的艺术创作,几乎是古今中外艺术家最常使用的手段。我们常常能够在不同的作品中发现相似的“基因”,人们甚至把那些出没于博物馆中的临摹者和学习者,称为艺术殿堂的“雅贼”。然而,这样的借鉴或者挪用常常被称作“传承”,毫无贬义,且从未引起艺术家的任何不适和反感。
安格尔的《里维埃小姐像》(左)与博特罗的再创作作品
博特罗的这一“经典图式挪用再创作”系列里,自然少不了人人都爱的《蒙娜丽莎》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