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科研经费报销难、浪费、贪腐等问题,在政协多个界别和人大代表团中被热议。记者在整理相关问题时发现,代表委员们谈的科研经费问题主要集中于管理机制僵化——有的方面管得太严,没有充分考虑科研实际;有的方面又存在漏洞,报销审计程序繁琐。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认为,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争议,主要由三大矛盾引起:一是教师从科研经费中支取劳务报酬有利于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而根据国家现行管理规定,在职教师不能从科研经费中支取劳务报酬;二是财务预算相对刚性,而科研有着高度不确定性;三是科研人员要求科研经费使用自由最大化,而财务管理人员要求科研经费使用风险最小化。
对于科研经费不能支出劳务费的问题,被谈得最多。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看来,当前科研经费制度设计最大的缺陷是科研人力成本补偿不足,导致少数科研人员虚列支出或增加无关票据来获取本应合理获得的收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朱鸿民表示,在欧美等国家,教授的工资待遇比较高,科研经费一般都会百分百地用在项目上。相比之下,我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建议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重视和尊重他们的脑力劳动,一方面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另一方面允许将科研经费用于在职科研人员的劳务费,以弥补他们的科研付出,让他们心无旁骛地进行科研工作。
“经费管理要实现从规范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范式转型,既要符合财政规范,接受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同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尊重科研活动的特点与规律,激发与保护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提出,科研经费的管理应区别于政府行政经费的管理,可借鉴上海自贸区探索的成功经验,将科研资金管理从以往的“正面清单+事前审批”的管理模式转变成“负面清单+事中监管和事后审计”的模式。先选择资金量相对较小但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进行试点,边试点边总结完善。
无论是管理太细太严,还是存在漏洞,根源还在于制度不合理。科研有其特有的规律,很多情况下其结果是不可预见的。代表委员们表示,希望科研经费管理能够尊重科研规律,将科学研究特点和实际需要相结合,制定更为灵活的预算结算规定,宽严相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