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为何开设“中国学”学科
首先要说的是北京大学为何要创设燕京学堂。2006年,北大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该研究院建立的起因,是北大深刻认识到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学科交叉是有影响的科技成果的重要孵化方法。事实证明,通过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培养交叉学科的优秀人才,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8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是立足于理科、工科、医科等学术领域的交叉学科实体,燕京学堂则是立足于文科、社科学术领域的交叉学科实体。众所周知,北大的人文、社科具有百余年的历史积淀、悠久的学术传承、厚重的思想根基、浓郁的学术氛围,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可以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改革开放到当前对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的推动,北大的人文、社科学者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北大力图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北大决定创设燕京学堂,来促进人文、社科领域的前沿、交叉研究,创造“立足中国、影响世界”的研究成果,培养“了解中国、热爱中国、贡献世界”的优秀人才。可以说,燕京学堂的创设,是北大在发展交叉学科教学与科研实践上的又一重大举措。
“中国学”学位项目的开设和“中国学”学术领域的提出,则是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载体之一。
北大如何打造“中国学”学科
“中国学”(Chinese Studies)这个概念不是我们的首创,事实上,国际上有很多大学开设“中国学”硕士学位项目,并设有“中国学”或相关的“东亚学”系所、研究中心等,针对中国和亚洲问题开展系统性学习和研究。
但是,北京大学举全校之力,综合20余个人文、社科院系的学术力量,未来进一步结合理、工、医的学术力量,通过燕京学堂这一新的学院开设“中国学”硕士项目,把“中国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领域提出并加以建设,在国内外还属于首创。
对一种文明、一种文化加以系统研究,形成一个学科,在世界上并不罕见。国际学术界对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近代对欧洲学、美国学的研究范式即是例证。对这些文化、文明的学科式研究—总结、凝练、阐释、升华其内涵,化作对人文、对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从中华文明传承和未来世界发展的角度思考当今世界与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系统总结、凝练、阐释、升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理解中华文化的“底色”,并结合当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现实问题,把中国问题放在世界视野中观察,把世界问题纳入中国理念中思考,是“中国学”学科领域的重要内容。
“中国学”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中华民族、是中国文明文化、是中国人与中国社会。“中国学”不仅关注传统文化,而且研究社会现实;不仅关注文学、历史、哲学,而且研究经济、社会与当今中国在所处的国际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世界各个文明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但同时又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中国问题的主体性、“中国学”学科的主体性。
中华文化五千年,打不乱、割不断、绵延传承,必有其优秀的内涵。用现代的研究范式提炼出这些内涵,用国际化和学术化的语言传播这些内涵,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经济繁荣但又动荡不断的世界上发挥正面引领的作用,是“中国学”学科对世界的贡献,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北大“中国学”和其他中国学研究有何不同
“中国学”和“汉学”以及国际上的中国问题研究有什么区别?如北大中文系张旭东教授所总结,和“中国学”学科相近的研究领域有以下几类:一是西方大学里设置较多的属于东亚研究范畴的中国研究,学术性较强,但限于师资等因素,研究规模往往有限;二是传统的“汉学”,它源于欧洲,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更像是静态的博物馆式的文化研究,却并没有联系到当代世界中存在着的中国和活生生的中国人;还有一类以非学界的政界、军界、情报界、政策智库和媒体人出身的中国观察家组成的“评论式”中国问题研究,他们更多地关注中国现实问题,但是大多缺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深切了解,并且在思想和观点上存在着较重的意识形态倾向。
无论是地域研究传统、“汉学”传统、还是“中国评论”传统,相对于中国文明整体,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缺乏整体的观察和研究,因此不太可能带来对中国文化、文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研究的现实相关性。而燕京学堂倡导的“中国学”研究注重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立体分析,从而建立起拥有国际话语权的中国问题研究。未来的世界将是不同文明进一步交流、碰撞、相互学习、相互提升、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又将是一个竞争过程:道路的竞争、理论的竞争、制度的竞争,而这些竞争的根本是文化的竞争。以“中国学”学术研究牵引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探究,是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必要工作。
北大“中国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中国学”学术研究是燕京学堂的重要任务,“中国学”硕士学位的开设同样是燕京学堂的重要工作。燕京学堂计划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招收国内外各地区一流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100名进入燕京学堂攻读“中国学”硕士项目,其中65%为国际学生、35%为国内学生。“中国学”学位项目将开设“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六个方向的课程体系供学生选修,并鼓励他们在这六个方向上进一步选择进行深入学习和开展研究。同时,燕京学堂将创造丰富的机会帮助学生广泛接触中国社会,深度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专业方向上建立学生实践课程基地。例如,对中国某一段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相关的历史古迹博物馆开展一段时间的实地研究;对中国当今基层社会发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一个乡镇或社区开展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我们希望燕京学堂的学生能够成为世界各个地区、各个领域“了解中国、热爱中国、贡献世界”的优秀人才。
北京大学还将燕京学堂设定为住宿式学院。学生在此了解彼此的文化心理和世界观,经过一年共同的学习、生活、交流、理解,燕京学堂的学生们无论是留在北大或是到其他高校深造,还是回到本国服务,当未来他们进入学术界、企业界、政界或其他各领域服务的时候,能够带有中国的“底色”,为世界的概念注入中国元素。
为了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燕京学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将组建一支由北大现有相关院系教员双聘、燕京学堂国际国内招聘、国际杰出访问学者组成的跨学科师资队伍。这支立足于北京大学深厚的文、史、哲、政、经、法等文科、社科学术基础的师资队伍,深谙传统中国文化、洞悉当代中国现实,以跨学科的方法和国际化的视野,聚焦中国问题研究。
总之,燕京学堂的学习经历能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将为未来的世界培养一批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同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世界各地区、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光明日报》(京)2014年6期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