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哲学 >

【杨玉圣】就科研腐败及其治理问题答财新传媒周东旭记者问

2017-01-22 22:11:12 
 

周东旭:近年来,科研腐败问题不仅被高层一再提起,民间也有诸多意见,但一直屡禁不止,原因都有哪些?阻力在哪里?

杨玉圣:原因甚多,但主要是因为目前对科研经费缺乏有效监管。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项目的大规模投入,科研经费如何有效使用,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目前,单是国家财政投入的经费,自然科学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还有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科院等,都掌握着数以亿计的大量经费;人文社会科学,则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等掌握的大笔经费。

从目前的情况看,关于科研项目的审批,已有比较完备的程序,当然也有因人而设项目的问题,但更严重的现实问题是:一旦项目获批、经费下拨后,科研经费如何使用、如何监管,就变成了一个盲区,从吃喝、甚至桑拿到各种生活日用品,都以科研经费的名义,浪费掉了。有的甚至用科研经费,保养情妇,更是等而下之,但已有中科院的案例在先。

阻力:

第一,有关科研经费使用,至今无专门的监管机构。此乃体制因素。

第二,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科研经费论英雄,故在经费使用问题上,大都采取放任的态度,从而留下了巨大的黑洞。

第三,越是院士等地位高的科学家,手中掌握的科研经费越多;越是职务高的学者(如校长、书记、所长、院长等),其手中可支配的经费越多,在目前财政“一支笔”的制度安排下,科研经费怎么花,就靠那只领导的笔,于是,财务出纳等在程序上形同虚设。

 

周东旭:科研项目管理环节存在哪些问题?

杨玉圣:第一,对经费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第二,科研项目结项时,对经费使用情况无制度性的财务审计;

第三,缺乏对“一把手”的“一支笔”经费使用制约机制。

周东旭:此次通报的都是科技项目,事实上,社科项目多存在类似情况,二者有何异同?社科项目面临的情况如何?

杨玉圣:相同: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科技项目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项目,其经费均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即纳税人的贡献。

不同:自然科学项目经费,从几百万、几千万到上亿的资金。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经费,相对数额要少得多,但也从十万到上百万,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讲,也是一笔不菲的经费。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年度划拨经费已达数千万元,如教育部前年起开始推行的协调创新计划即2011计划,据称年度经费已达三千万元人民币,据说如何合法地花这笔巨款,让主事者颇费脑筋。

自然科学项目经费使用存在的浪费等黑洞问题,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也照样不同程度地存在。

周东旭:此次通报的人员中,有的被判刑,有的给予行政处分,你认为单纯依靠处罚能发挥多大作用?

杨玉圣:因科研项目经费系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故若发现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即涉嫌侵吞国家财产,涉嫌贪污,故适用刑法,可依法判刑。

不过,再严重的刑法,也是“马后炮”式的事后制裁。尽管当事人受到了应有的法律惩罚,但其所造成的国家财政经费的损失,已无可挽回。更重要的是,这严重败坏了科技界、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的风气。

周东旭:科研腐败与当前中国的科研环境也有一定关系,您如何评价当前的科研氛围?

杨玉圣:科研腐败是社会整体腐败的一部分。但是,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腐败,在目前的反腐风暴下,已有所节制和收敛。科技界、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负有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学术传承、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等特殊重要的功能。一旦腐败了,它所污染的不仅仅是河水,而是水流的源头,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的。

目前的科技研究(自然科学界)、学术研究(人文社科界)总的说来,难以令人满意。其主要问题表现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太过功利,对基础学科研究普遍重视不够。

第二,数据造假相当严重,抄袭剽窃普遍存在,成果发表署名“搭便车”现象相当严重(工科、医科、理科等尤其严重,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也存在这种现象);重视文章数量,但轻视文章质量,科研GDP思维严重误导;科研评价和学术评价过分突出了SCI导向。

周东旭:理科研腐败,方向是什么?措施可以有哪些?(备注:其实已经有不少建议,但一直未能推动,仍原地打转,为什么?)

杨玉圣:第一,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即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对经费使用进行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结项时,应对经费使用进行严格的审计。

第二,加强对专家学者的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教育。

第三,具体承担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要设计严格程序,规范管理经费使用,防微杜渐。

(来源:学术批评网)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