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期刊出版发行种数和论文发表总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美国发表SCI论文39.01万篇,排在世界第一位,中国发表SCI论文14.84万篇(含港澳地区),排在第二位;另据人人网
学术期刊“妖魔化”。有观点指出,不要妖魔化学术期刊,其为学术期刊解脱之情,拳心可鉴。如果说学术期刊“被妖魔化”了,那么,学术期刊自身的“妖魔化”现象似乎更能揭示“学术期刊”的实际状况。十几年前,一本学术期刊,一百个左右的版面,一二十篇文章;有季刊、双月刊,月刊不是很多。一册在手,雅致大方、赏心悦目。而现在,有的“学术期刊”动辄二三百页,一二百篇文章;而且,原是季刊的,改成了双月刊;原为双月刊的,改成了月刊;原是月刊的,改成了半月刊,继而还改成了旬刊。有的“学术期刊”,一个月下来就是三大本,六七百页,数百篇“论文”,不要说是研读,就是看上一眼,也会让你“胆战心惊”!这还是“学术期刊”吗?
学术期刊“单位化”。我们当下的学术期刊都有一个自己的“单位身份”,机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依照级别,可以拥有一份学术期刊,有的就直接标为“机关刊物”,刊载的文章基本上也来自本单位、本部门。若要用一些别的部门稿件,那是要被称之为“外稿”的。很多学术期刊,十之六七是本单位人员的稿件,加上领导、名家,剩下的有十之一二“外稿”就很不错了。
学术期刊“评价化”。学术期刊的本身定位,应该是就某一科学领域中的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后,发表研究成果的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物。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先是,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二十年来已经出到了第六版,虽然一再强调其主要目的:一是图书情报界研究“文献计量”的专门方法;二是为图书馆订购馆藏期刊提供参考;三是为读者查找、阅读期刊文献提供便利。但后来由于科研管理、专家评审、报纸刊物的评价需要,学术期刊成了这些学术评价的依据。经过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需要核心期刊论文,再到各级各类科研评奖,基金课题申报、立项、结项需要核心期刊论文的“推波助澜”,把“核心期刊”推上了风口浪尖。短短十几年间,“核心期刊”、“来源期刊”已成考评指标体系的一统天下之势,成为评判学术期刊办刊质量的准绳、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权威、部门考核的指挥棒、专家评审的取向依据。如此“评价”,成了“学术期刊”的不能承受之重。
学术期刊“商业化”。这是当前学界诟病最多的“伪命题”,掺杂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本来,学术期刊一般都有自己的“单位身份”,编审人员不用担心自己的工作和薪水。不成想,核心期刊论文就成了研究生毕业的首要“通行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我国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9.0万人,在学研究生172.0万人,毕业生48.6万人。以每个研究生每年发表1篇学术论文计算,现有的学术刊物专门用来发表学生的论文都不够。加上全国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也都需要核心期刊论文,核心学术期刊的热度可想而知。于是各种“拉关系、走后门、买版面”的学术不正之风遂成不可阻挡之势;各式的“论文掮客”论文代写、论文代发粉墨登场;无良“刊物”及“编辑”人等伸出“捞钱”黑手,核心的学术期刊动辄每版千元、每篇万元。这样,硬生生把一个好端端的学术殿堂,搞成了乌烟瘴气的“超级市场”。
明确了学术期刊的身世遭遇,学界应该冷静下来,还是不要过多地责怪“学术期刊”的乱象或“过错”,让我们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地为“学术期刊”寻求一些解困之方!笔者认为,学术期刊要名至实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术期刊回归自身的本真地位。一是学术期刊标准化。早在1994年和1995年,我国就相继出台过《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和《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估办法》,我们有必要在原基础上结合新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让期刊编辑者有个标准;让刊物的读者、作者也有个准绳。二是学术期刊专业化。在当今各种媒体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随之而来的还有企业化、市场化的时代,学术期刊要想谋得自身的生存、立足、发展之境,那种“一册在手,无所不包”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没有出路的。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争取业内外的潜在读者,服务那些虔诚的专业作者,学术期刊也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审稿编委专家化。应该建立一个审稿专家库,一旦收到好的或重要的稿件,随时通过“专家库”选取专家外审。这样,不仅杜绝了关系稿、人情稿,而且在稿件质量上也有了专业保证。四是期刊编辑学者化。学术期刊编辑不是简单的纠正错别字的“排字工”;编辑用学者化的目标要求自己、激励自己,也有助于杜绝低劣论文,多出精品。
(来源:社会科学报)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