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庄前生 乔开文】学术三人谈:惩防并举 标本兼治
本期“学术三人谈”邀请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庄前生,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社科研究中的“研风”等角度来谈加强学风建设的制度举措及相关思考,并邀请兰州大学社科处副处长乔开文介绍该校在加强学风建设工作中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学风建设重在建立长效机制
杨光(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良好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其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从我们的工作实际和经验看,学风建设要按照“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原则,从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完善学风建设组织机构,形成工作体系。2009年,教育部成立了学风建设协调小组,下设社科类学风建设办公室和科技类学风建设办公室,负责宏观指导督促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受理直属高校学风问题举报和调查处理;同时,成立了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全国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学风建设专门机构,负责本单位学风建设工作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各高校将学风建设工作常规化,建立健全领导有力、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监督到位的工作体系,逐步实现了学风建设机构、学术规范制度和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三落实”和“三公开”。
二是扎实推进学风教育和宣讲活动,提升科研诚信水平。教育部编写出版了《学术规范指南》,各高校普遍将学术规范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会同全国科协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要求,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全面展开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建立宣讲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有效机制。2012年,全国接受宣讲教育的研究生达到140多万人,并拓展到高年级本科生、新上岗研究生导师、新入职教师及科技工作者。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报道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的优秀团队、专家的先进事迹,介绍他们潜心研究、淡泊名利、恪守诚信的高尚品格,发挥楷模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
三是加强学风制度建设,规范学术行为。教育部相继出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04)、《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2006)、《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2009)、《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2012)、《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2)等文件,提出了全方位的指导性意见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相应制度和实施细则,为推进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各地各高校还大力开展科研评价综合改革,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制定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为优良学风的形成营造了宽松的环境。
四是严肃惩治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高校学风在总体上是好的,广大教师献身科学,无私奉献,锐意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师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也应该看到,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性质还相当严重,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教育部每年都接到学术不端行为举报数十起,对此,我们的态度始终是明确的、严肃的,就是“零容忍”,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绝不手软。如浙大药学院贺海波学术剽窃案,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伪造履历案,井冈山大学钟华、刘涛论文造假案等发生后,经查证核实后,所在学校均作出了开除公职的处理决定。这些严厉的处罚措施,起到了明显的警示教育作用,遏制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惩治和预防学术不端行为,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将再接再厉,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在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我们也希望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加强自律,恪守科研活动的规范和准则,在科研中自觉践行对真理、道德的不懈追求,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表率和促进作用。
庄前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
学习有学风,作文有文风,科研也有“研风”。当然,学习、写作和科研不能截然分开,许多学者往往一身而三用,既学习理论,又研究问题,还要著书立说。因此,学风、文风和研风有其内在的关联和交叉。另外,学习、科研和写作又好似一项工程的三道工序,其对象和任务各不相同。因此,三者之间还有明显的界限,不应该混为一谈。
学风,主要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对象的态度以及是否“学以致用”。从延安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视理论为教条,更反对将理论束之高阁。文风,主要是指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文以载道”是中国文人传承千年的共识,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因此,古代文人都很重视文章的写法和作文的风尚。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文风问题,毛泽东同志还有专文论述。
与学风、文风相比,研风则是一个长期不受重视的问题。近代以来,有一些学者比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1957年,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机构多如繁星,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已成千军万马,而亟须深入研究的问题又特别突出,这就十分需要我们重视加强研风建设,以正确的研风来规范和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窃以为,良好的社会科学“研风”至少包含以下八点:一是为人不惧担当;二是敏于发现问题;三是治学崇尚严谨;四是勇于挑战陈说;五是善于独辟蹊径;六是不为名利所累;七是心胸豁达开阔;八是吞吐百家之说。如此等等都是研究人员必备的精神和气度。在实践层面,应注重以下三条。
首先,为人不惧担当,敢于直面现实,秉持职业操守,不做利益集团的喉舌,抱定诚实严谨的态度,揭示社会的真相和规律。
其次,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研究本质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科学研究就失去了意义。社会科学也是一样。据说,在法兰西学院,教授们每年必须展示一种原创性研究。这样规定虽然绝对了一些,但还是有它的道理的。对社会科学研究来说,粗浅的创新永远好于精致的重复。
最后,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甚至还要做好吃苦、受累甚至憋屈的准备。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总结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看来,做好学问的关键,还是在于内在的修养和气度,在于坚持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于坚信真理的价值,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学会从未来汲取坚守的力量。
可以说,好的“研风”,才是学术传承不熄的薪火,也才是孕育和成就学术大师的精神支撑和必备条件。
乔开文(兰州大学社科处副处长)
兰州大学历来重视学术道德教育和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学术界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学术不端事件,学校时刻保持警惕,为维护学校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是加强对学风建设的领导。学校党政领导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校学风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学风委”)就是在校领导的直接推动下设立的,他们不仅为学风委配置强有力的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而且非常重视学风委作出的决定和建议,有效地保证了学风委的独立性。
二是充分发挥专家在学术管理中的作用。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下设三个分委员会,包括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和学风委。学风委共有17名委员,涵盖了理工农医和人文社科各学科的教授。学风委的建立,体现了“教授治学”的学术管理原则,增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力度,有效地保证了学术权力对于建设良好校风的积极作用。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对学风工作的作用。自2010年起,兰州大学相继制定实施了《兰州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试行)》、《兰州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试行)》、《兰州大学学术违规调查处理实施细则》。这些制度把教育部、科技部的相关规定与学校查处学术违规行为的实践相结合,较为详细地界定了学术不端行为、学术失范行为和滥用学术权力的行为,完善了调查处理机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近两年,学校共举办全校性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讲座4次,广泛宣传学术道德规范知识和先进人物事迹。自2011年起,学校面向全体研究生开设了学术规范教育必修课。截至目前,共有6000余名研究生接受了学风教育,学校共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配发了5000余册学术规范材料。
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中,兰州大学明确制定了诸多规定细则,对于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教师及学生,学校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措施,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同时,学校还规定,任何人不得因学术竞争或个人恩怨,别有用心、捕风捉影,进行打击报复,对于有意陷害、诬告他人学术不端行为将予以严惩。
兰州大学在学风建设上建立了系统的制度措施,为涤荡学术研究中的不良行为、保持良好的治学风气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未来,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并加强落实关于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为筑建学术研究的净土而不懈努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