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方面作了很大贡献,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梅11日上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她今年提交了一份关于改革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的提案。
赵梅委员介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共有3000多种,其评价体系,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主要由三大核心期刊目录组成,即: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所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1997年教育部立项由南京大学承担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核心期刊”如何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中脱颖而出?
赵梅委员进一步解释,三大核心期刊目录主要根据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以及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和获国家级奖数量、“被引频次”等指标进行遴选。
“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及评价程序本身存在一些缺陷。”赵梅委员说。她举例说,曾有学者对某大学位于核心期刊排行榜前列的一个杂志做了粗略统计。该刊2009年~2010年间发表论文195篇,在2010年~2011年度这195篇论文被该刊自引了156次。该刊的他引主要来自该大学另外两本CSSCI刊物,三刊引用占据核心期刊总引用量的80%以上,而对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久负盛名的其他期刊的引用却寥寥无几。
赵梅委员分析,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普遍把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作为各种科研评审、成果评价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强化了“核心期刊”的功能,在核心期刊身上附加了太多名利,使得一些个人、个别学术机构和期刊编辑部在利益驱动下,利用目前这个评价体系及评价程序中的漏洞,不惜造假和变相行贿,在客观上推动了学术界的不正之风。
“首先不能否认,刊发在核心期刊上有很多好文章,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好文章。”赵梅委员说,应尽快建设起一个更加合理、具有公信力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以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
赵梅委员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联合牵头,广泛吸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机构的专业人员,对现行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找出其制度性的缺陷并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诊断”。要加强对学术发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研究,充分借鉴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成功做法。
“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成对我国现行评价体系的改革。”赵梅委员说,新的评价体系应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及指标设置、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主要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避免“唯文献计量分析马首是瞻”,注重同行认可度、社会评价、国际对比等要素。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规定与措施,努力鼓励和培育独立的第三方非营利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机构。
(本报记者 王春霞《中国妇女报》 2014.03.12)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