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希望通过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综合试点改革,改变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学术化倾向。目前,虽然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开展了近20年,但除了法律硕士和MBA等专业学位外,大多数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术化倾向。
我国高校注重“学术”的传统几乎可以称作举世瞩目也不为过,这一点从中国人每年发表的“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就可以窥见一斑。早在2008年年底,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作者2007年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高达20.8万篇,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据估算,我国“学术”期刊每年发表的“科研成果”高达百万篇。这其中,高校师生成了生产“论文”的主力军,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
单从生产出论文的数量来看,我国显然已经成了一个“学术”大国,但是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却实在无法和“论文”生产能力、和热衷“学术”的热情相提并论。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质疑,“中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学术”的重视已经到了畸形的地步,对以发表论文数量为主要指标的“学术成果”的重视,已经压弯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的“腰”。大学校园里,从教师到研究生甚至一些为了升学深造的本科生,无不承担着发表论文任务的重压。教师评职称、升职务、涨工资,硕士、博士毕业考核,本科生考研、保研,等等,无不需要“科研成果”——其实就是发表论文。这种不分层次、种类对形式化的“学术”的形式化重视,占用了这些优质人力资源的宝贵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本来应该用来从事创新性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被用来应付完成科研指标的发表论文上。一些人为了完成“学术”任务,或者动用宝贵的科研资金来买版面发论文,或者走上了相互剽窃的“捷径”。
盲目注重形式化的“学术”研究不仅扼杀了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创新的精力和能力,而且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与现实社会需求的距离越来越远。一些所谓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了书斋中自言自语、自娱自乐的学术游戏,有的还成了学术圈外人眼中的笑谈。这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无法完成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和作为社会发展“孵化器”作用的任务。
此次,教育部出台的“去学术化”文件尽管仅仅是针对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而言,并不是一个针对整个高校师生的普适性文件,但是,它为改变我国高等教育长期盲目地、不分类别地过分注重“学术”的现状打开了一个缺口,也为我国高等教育能够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和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人才培养,打开了一扇门。(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录入编辑:乾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