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青年学者的境遇,我们有很多话要说。
一是项目化生存的压榨。如今的青年学者,如果想在大学或科研机构站住脚,必须要有科研项目。项目不仅关乎职务晋升,且直接关系着对学者的评价和学术地位,更关乎经费。当今青年学者的收入实在称不上高,这就逼着很多学者开辟第二职业,其结果是既耽误了学业,也浪费了才华。而就项目本身而言,行政化和官僚化的情况日复一日地严重,材料日趋繁琐,手续也越来越繁杂。而且,一些学术单位和个人,最擅长“跑项目”,其结果是,一些非常有创新意义的好项目没有申报上,而一些擅长投机取巧之辈却既有经费,又有了学术声望。
二是无休止的疯狂竞争。这种竞争除了项目之外,还有获奖和论文发表,但最令青年教师纠结的,就是职称的评定。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职称评定压力越来越大,职称简直像皇帝的女儿一样金贵,竞争的残酷令人胆寒。一方面,这种竞争逼迫青年学者大量炮制各类论文、报告,学术质量堪忧;另一方面,学术的竞争还引发了“学术之外”的竞争,拉关系,走后门,攀附权贵,拉帮结党,恶意中伤,写匿名信,散布谣言,种种卑劣之行径,简直令人震惊,丝毫不亚于《围城》中的内幕。
三是校园两极分化的重现。就青年学者而言,随着工资制度改革,著名教授和青年学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时候非常惊人。当然,著名学者享受高待遇,这本无可厚非,但也应为青年学者提供发展空间,促其进步。
和以上情况相比,目前青年学者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荣誉感和成就感的丧失。大学和科研机构,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担当着塑造公共话语空间、培育公共良俗、培养现代民族国家文明规范等历史使命。然而,随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工具化,不仅传统人文学科的生存受到空前威胁,而且学者本身的“专家”化,也造成了学者的学术操守和道德规范皆呈退化之势。而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大量出台各种刺激措施,继续对学者加以量化管理,而结果却和初衷相差甚远。这种情况对处于“学术生物链”底层的青年学者而言,尤为显著。很多青年学者,在选择“以学术为业”的时候,其初衷或多或少都带有美好的理想,希望能够在精神上获得成就和尊严。然而,为了拿项目,做课题,评职称,他们无法潜心于学术,而是把功夫花在了学术之外,花钱找关系,还要忍受白眼和冷漠。而作为一个学者,荣誉感和成就感的丧失,直接导致的恶果,就是精神的萎缩、创造力的消退和日益严重的保守倾向。
青年学者们虽然没有名教授的光环,也没有著名学者的大量资金支持,但他们有着对学术发自内心的热爱,有着甘于寂寞、决不妥协的心,他们在世俗的挤压下苦苦地坚守着自己的学术理想,这就是青年学人的真实心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