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哲学 >

【杨玉圣】学术批评应当署本名

2017-02-14 10:34:07 

学术批评的开展和发展,是近年来最值得称道的学术新气象之一。历史学、语言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不少专家学者相继发表了一批学术批评之作,其中不乏有重大学术价值、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的名篇佳作,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正在成为关系中国学术发展与创新、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重要一环。

不过,也并非没有可改进之处。比如,批评文章署名的问题,就值得讨论。具体地说,就是批评文章不署本名而署化名的问题。以广受看重的两篇史学批评文章为例,《中华读书报》(2001年1月17日)发表的《抄袭多多  硬伤累累——评杨豫著<西方史学史>》,作者署名“朴龙衣”;《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发表的《一本用不文明行为拼凑出来的书——评唐河的<世界文明史>》,署名“非攻”。显而易见,这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署名,既非其本名,亦非笔名,而是化名。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本名人所共知,笔名也有案可查,但化名却往往是不得而知。

有的作者或许以为,在发表批评文章时,如果署上化名,可以“保护自己”;而这些不署本名的作者,也往往一再叮嘱报刊编辑“不要将自己的情况提供给任何人”。也有的编辑以为“知道了作者姓甚名谁恐怕亦于事无补,反添学界纷扰”,故也情愿为作者“姓甚名谁”保守所谓的秘密。可是,事实究竟如何呢?比如,“保护自己”之说,大概就颇值得怀疑。何况,不用说是一篇文章的作者“姓甚名谁”,就是再高级的秘密,难道真能保守的了吗?相反,由于批评文章作者署的是化名,反倒引起不少无谓的人事上的猜忌。比如,不少人猜测,上述《抄袭多多  硬伤累累》的作者“朴龙衣”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一本用不文明行为拼凑出来的书》的作者“非攻”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像这样的情况,即使一时不能证实,但大约也很难证伪。有个成语,叫“敢做敢当”,可是用化名发表批评文章,无论主观意图如何,但给人的印象总是“敢做”而未必“敢当”。其实,既然有良知、有勇气写批评文章,又何必怕得罪人、怕打击报复呢?在这里,我倒是很同意葛剑雄教授的看法,即“书评何必匿名”,“严肃的书评、特别是与自己的作品有关系的书评就应该用真名。” (《中华读书报》1998年7月8日

一般而言,文章发表时,作者是署自己的本名、还是笔名或化名,这原本是个人权利和自由。不过,在涉及严肃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的场合,鉴于我们的学术环境还不是特别宽容和理想,窃以为,最好还是以署本名或者署笔名为妥。这样做,有许多好处,理由也可以举出若干。首先,署本名或笔名,可以坚定地表示作者对批评文章充分负责任的学术态度,可以显现作者开诚布公的学术立场及其光明磊落的人格情怀。其次,用本名发表批评文章,还可以使自己真实的学术身份、学理背景、学问专长明白无误地告示学界同人,也有助于非专业的读者增进对其批评文章的认同与理解。再次,对于被批评者而言,这也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做法。因为作为批评文章的作者,既然已经抢先一步对被批评者及其著作进行了直截了当、点名道姓的公开批评,那么,批评者本人也最好能自觉地公开自己的身份与真名实姓,这是在学术理性上对被批评者尊重的表现。如果被批评者加以回应、鸣谢或辩难、商榷,即反批评,也可以明明白白。应该说,批评者与被批评者面对面的学术交锋,无疑是学术平等的题中应有之意,这也是现代学术民主的体现。最后,人站在前台,把事情摆在明处,也可以避免学术界人为的误会、摩擦、内耗,有助于增进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沟通与切磋、了解与理解。

事实上,用本名发表学术批评文章,因其态度严肃认真、学术取向实事求是、以学术公益为重的热忱与责任心,故实际学术效果可能是最好的。比如,伍铁平教授在《山西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等对申小龙教授《文化语言学》等书抄袭、自我克隆的多篇批评文章,一律是用本名发表的。孙周兴教授在《中华读书报》上对张汝伦教授《历史与实践》一书抄袭问题的两篇重头批评文章,也都是署的本名。曹树基教授除与葛剑雄教授合作在《历史研究》发表过引起广泛反响的批评杨子慧研究员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的长篇书评外,还在《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分别发表过有关王铭铭教授文化人类学著作的批评性书评,用的都是真名。《我们丢失了什么——“王同亿现象”评论文集》(商务印书馆)所收录的于光远、巢峰、王宁、徐庆凯、鲍克怡、黄建华等著名学者的批评文章,没有一个不是署的本名。刚刚出版的两卷本《史学新书评》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收录了多篇摆事实、讲道理的学术书评力作,除前述署名“非攻”的外,均以本名行世。《学术界》双月刊自2000年第1期起开设“学术批评”专栏,每期都发表若干篇有相当学术份量的学术批评作品,包括对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不良学风的严厉批评,除了在篇首标明作者本名或笔名外,还分别注出作者单位、通讯处、学术职称等相关信息,一目了然,独树一帜。凡此等等,都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一言以蔽之,为我国学术批评与反批评的健康发展计,我建议今后所有的学术批评文章的作者都署上自己的真名实姓,至少是笔名。

 (本文原载《学术界》2001年第2期,《东方》2001年第2-3期、 《深圳周刊》2001年第10期、《文摘报》2001年5月4日转载。录入编辑:乾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