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我们现在培养的研究生过剩了吗?作为前行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无须回答。目前社会上对研究生培养有不同的看法,实属正常。我们发展得太快,有时来不及总结,就又快速前行。而一些非议,与其说是对研究生“批量生产”的不满,不如说是社会对教育质量更加重视,这是好事。
人才是国家和民族强大的希望,博士生培养是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从1982年我国自主培养出第一名博士生开始,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我国培
如果说此前人们对博士培养的要求是“多多益善”的话,在实现“量的突破”后,为了训练出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更希望看到博士培养“质的提高”,期望看到更多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产生。各国的现代高等教育也正是通过严格、有效的入学考试,论文评审制度和学位制度,训练和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我们发现,尽管现有的博士培养制度远非尽善尽美,但它亦并非无所作为。稍加改进,我们现有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依然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教育部门也看到了这一点,开始正视博士生培养问题。
针对现有论文答辩制度存在“人情”、“面子”等议论,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引入“导师回避”原则。如由其他教师挑选评审专家,导师回避;导师不再出席学生的论文答辩会;等等。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进步。
博士生培养制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博士都能在其专业领域真正成才,而不是只拿到一纸证书并把它当成敲门砖。只有让博士生教育回归到精英培养模式上来,让真正热爱学术研究的人员进入学术队伍,培养出来的博士才能更有分量。
博士生培养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和支持;作为培养研究生的高校,主观上要有赢得社会支持与尊重的自觉,回归学术的尊严与规范,少些浮躁,多份静气。
中国有巨大的人口基数,有聪明智慧、重视教育的人民,决定了我们的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博士;在中华民族崛起的时代,国家呼唤更多的博士加入到现代化建设的行列。制度的完善可以变愿望为现实。而完善一种制度需要时间,也需要学术界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学分制度、学位制度和答辩制度等已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在逐步完善之中。我们期待,中国学术走向规范化的那一天会尽早到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录入编辑;乾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