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哲学 >

【王之刚】反思当前学术期刊评价机制

2017-02-16 09:11:04 

目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有几千种。学术期刊评价机制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方面是过去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本来就不多,另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也不成熟。当时的情况是学术成果只要发表,就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学者们只关注自己的成果能否发表,至于在哪一种刊物上发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的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日益增多;同时由于对外开放的扩大,期刊评价机制也被引入,由最初的供图书馆内部使用,很快成为学术界评价学术成果的标准之一。学者们不再仅仅关注自己的成果能否发表,而更关注自己的成果在什么层次的刊物上发表,发表刊物的层次仿佛成为学术成果评价的重要尺度。

当前,比较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有三种:一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从1992年开始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二是南京大学受教育部委托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编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与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机制相伴的是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考评机制的建立,在职称评定和年终考评时,不仅要看科研论文是否发表,还要看是在什么样的刊物上发表的。不同级别的刊物,权重是不一样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刊物无疑是龙头老大,如《中国社会科学》;其次才是各地主办的刊物,但也要看该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从而区分不同的级别。

应该承认,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其积极作用。首先,作为一种压力,促使各个刊物主办单位更加努力地办好刊物,提高水平,抓好稿件选编和编校质量的各个环节。其次,促使学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拿出精品力作。最后,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客观依据,减少缺乏量化指标导致的各种矛盾。

但这一评价机制的建立,对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一些起步比较晚的刊物尤为不利。一方面,因为刊物起步较晚,知名度低,不容易吸引作者。面对考评,学者不愿意将自己辛辛苦苦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不起眼的刊物上,即使碍于情面,推脱不掉,答应赐稿,也难有优秀稿件,而扛鼎之作往往投给核心刊物。另一方面,因为刊物知名度低,编辑人员在组稿过程中底气不足,作者一句“是核心刊物吗?”就将编辑拒之千里之外。

时下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包括各种指标,比如文章的转载量、引用率,刊发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论文在发文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等等。但这些指标绝不可绝对化。因为不在此列的文章不一定质量低,在此列的文章不一定质量高,不能用形式合理性来取代实质合理性。因此,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及时地修订评价指标,避免评价机制的相对滞后;另一方面,警惕针对评价机制的各种“运作”,维持评价机制能够健康发展,保证公平、公正和公开,始终把学术质量放在期刊评价的首位。无论是大学排名,还是院士评聘,各种“运作”现象层出不穷,期刊评价也不可能是世外桃源,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利益问题。引领当代学术发展,维护学术的神圣性,当是学术期刊评价机制的本然之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录入编辑:乾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