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哲学 >

【陈晓明】学术腐败病根在哪?3.谁在阻碍知识创新?

2017-02-19 10:23:44 

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买了十片芯片,把商标用砂纸打磨掉,然后印上中国汉芯的字样,声称是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成功研制出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低功耗芯片,并且获得中国政府巨额拨款。

不是通过个人的学术成就来确认学术上的地位,而是以不同的人占有的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进行运作,可以获取超额学术资本,这对真正的学术创新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果说当今的出版物,当今的学报刊物发表的研究成果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那我们真就是成果丰硕,大师遍地

毫无疑问,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知识竞争的时代,谁拥有知识创新谁就拥有未来。但实际上,大学对知识创新存在着多重标准,或者说相当含混不清的表述。特别是人文学科,似乎也存在着创新的焦虑和茫然,完全不知道这种创新的方向在什么地方。

知识创新的有名无实

从表面上看,人文学科的知识创新要求也很强烈。举凡学生论文答辩、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要填是否有“知识创新”,分数占的比重相当高。学报、刊物要发表论文,在请专家评审时,都要求写明有没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就不通过,要发表肯定要有创新。创新成为一个标准,成为一个口号,谁不创新,谁的教学和研究就无法进行下去,论文也没有办法写,也不可能发表。如果说当今的出版物,当今的学报刊物发表的研究成果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那我们真就是成果丰硕,大师遍地。实际情况又不是这样,显然我们人文学科处在创新的瓶颈上,处在创新的困境中。不管是学界中人,还是社会的一般看法,现在激动人心的学术创新寥寥可数。一方面是知识生产量巨大,比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产量不知翻了多少番;另一方面学术研究者的人数巨大,各自为阵,没有人可以一统天下,或独领风骚。信息的高频率覆盖,使创新不再那么鲜明和突出。

占据资源使学术创新边缘化

而且更严重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是通过个人的学术成就来确认学术上的地位,而是以不同的人占有的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进行运作,可以获取超额学术资本。这对真正的学术创新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会使人认为,真正做踏实的学术研究所获得的学术声誉和资源将是最少的,它只能被边缘化。而通过行政(包括学术行政)位置的占据,可以最快捷有效地获取学术声誉和地位。没有几个人还会看重这个学者教授在这一年写了几篇论文,出了什么书,提出了什么问题;谁在这一年度写出什么有分量的论文,根本不会受到重视。这本身就是使学术创新贬值的做法。

学术评奖制度

现在有各种奖项,有所谓国家级的、省部级的等等,经常以此来衡量学术标准,这些评奖存在着地区差异,学校之间的差异。例如,在北京高校评奖标准就与外省有所不同,但都以所谓“省部级奖”来给定一个评价。就是国家奖标准也不同,所处的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机会也不同。而且获奖经常都是占有行政资源的人得到便利条件,中国流行赢者通吃的规则。只要占据有利地形,就会无止境地把所有的象征资本装入囊中。这使那些套上很多所谓“创新”光环的成果,可能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而在大学体制中,总是要用一些所谓的硬指标来评价学术的价值,给定学者教授的评价。

假大空的巨型项目

现在大学人文学科的不少做法都在模仿自然科学,制度越来越来健全,标准越来越细,框框越来越多。现在最要命的是做大项目。做什么“系统工程”、“重大项目”招标,一弄下来也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但事实上,人们心里都清楚,这些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花架子。更严重的在于,这些不只是浪费一些资源,而是对社会、对学科产生很不健康的影响。这些都不是原创性的,不是有知识创新的东西。只要拉出大的架子,在学术界占据重要位置,就占有巨大资源。结果,这类东西占据了学术界的核心,做这些东西的人占据了学术界中心,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现在,对学术有危害的并不只是屡禁不止的抄袭现象,更严重的是如此普遍的假大空的学术盛行,而更多的学术生产是简单的重复,不断地在一个低水准的学术层面上复制。

在人文学科研究方面,我们现在依然有很多无形的框框,不少人在拿着那些框框欺世盗名。这使人对知识生产产生怀疑,随后就会对知识的价值产生怀疑。减少框框,保持特色,独立思考是大学培养人才、产生学术成果的重要条件。只有大学具有了厚重的人文底蕴,人文学科的创新才有底气和持续的后劲。

 

(原载《人民论坛》2006年11A期。录入编辑:乾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