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哲学 >

【王运涛】围观就是力量——网络时代的学术批评

2017-02-25 10:06:35 

学术批评作为同行监督的有效方式,既是传统治学方法的应有之义,又是现代学术规范的护航之举,对于明辨是非、深化认识、传播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与学术批评相伴的,常常不是鲜花掌声,更多的时候联袂而至的是充满敌意的学术争鸣,甚至无休止的骂战、意想不到的官司。特别是在一个有好处争着干、没好处纷纷让的时代,随着喜欢栽花谢绝种刺的人越来越多,学术批评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狭窄。近日,学术批评网陆续刊出的一大批“学界师友题词”,在肯定学术批评价值的同时,也纷纷称赞学术批评网坚持的意义。特别是众多学术名家对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的围观,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学界学术批评的希望。诸位名家对学术批评网的围观,实质上就是对学术批评的有力支持。套用一句网络热词“围观就是力量”,学术名家的围观则必定更有力量。

围观就是力量,哪里关注的人多,围观的力量就体现在哪里。围观就是力量,面对不同的人,围观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力量。对证据在握的学术批评者,围观就是动力;对遭遇学术批评的理亏者,围观就是压力;对久攻不下的学术批评,围观就是火力。围观的力量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的人心所向,但人们倾向的是真理真相。学术批评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学术行为,但学术批评对学者有较高的素质要求:既要有洞察问题复杂性的敏锐眼光,又要有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既要有面对不同认识的客观态度,又要有始终坚守常识的定力。特别指出一点,在学术批评的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批评与被批评是相对的。学术批评如同一面镜子,在反映出当事人学术功力的同时,也照出当事人存在的不足。因此,学术批评者需要特别谨慎,因为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误伤,或者批评失度;被批评者需要特别冷静,因为冲动是魔鬼,条分缕析地客观分析才有说服力。关键是要警惕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避免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围观就是力量,围观者往往是学术批评持续深入的后备力量。学术批评既是对学术成果的“产品质检”,又是对学者本身的“健康体检”。当足够多的目光聚焦时,围观就把是非放到了放大镜下,万众瞩目的力量足以对任何的不端行为形成难以承受之重。公道自在人心,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如果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么学者们的眼睛更能汇聚成最亮的探照灯,终能一点点穿透云遮雾罩,一点点照亮真理的面容,一点点照出某些人西服下掩着的“小”来。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围观就是力量,这力量有时候也充满了迷惑。笔者曾做过一首打油诗:“小时候/抄袭是一团窄窄的纸条/学生在下头/老师在上头;后来啊/抄袭是一本厚厚的文集/抄者在前头/作者在后头;长大后/抄袭是一部小小的手机/考者在里头/朋友在外头;而现在/抄袭是一桩离奇的迷案/法官在上头/学者在下头”。当学术批评成为法学人的持久恩怨,当围观的人群忍不住拔刀相助,当学术是非需要法官的审判,当案情复杂到法官难以判决的程度,围观就给了真相成长的温度。长远来看,火里终究包不住火,围观终究是要指向光明的。

围观就是力量,既是学术批评的希望所在,也是学术批评网的价值所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学术批评网的价值,就是在当下中国打造了一个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致力于学术批评的公共舆论场,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平台,整合学界的智力资源,汇聚学术批评的声音,让学术不端行为被更多的人围观,让更多的人在围观中做出判断和选择,从而让学术规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然,这个过程或许很漫长,但任重道远待来者。想当年,鲁迅先生曾因国人的围观,而决定弃医从文,那是消极围观的反作用。现如今,围观早已不再是麻木的代名词,在微博打拐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表现之后,围观正日益开始发挥其积极的意义,紧扣社会热点的围观越来越多地构成了社会的正能量,让人更多地感受到沉默的力量。我们已经看到,在以学术批评网为代表的舆论阵地上,围观的力量正在以充满逼视和鄙视的目光,让日益泛滥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所收敛。

(来源:学术批评网。录入编辑:乾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