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哲学 >

【段德智】浅谈学术境界、学术精神和学术尊严

2017-02-27 09:07:08 

(日前,我校哲学学院段德智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的一个回应与扬弃》被评为优秀成果。该成果在结项过程中得到了高度评价,被称赞为“集数十年功力浓缩学术精华”,“超越西方哲学的一次有价值尝试”。我们特邀段德智教授围绕其治学体会撰文一篇并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近几年,从科研管理部门到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都非常关注“学术精品”这个问题。“学术精品”的确是一个值得大家讨论的话题。因为一个民族理论思维水平的高低,一个民族对人类文化所作贡献的大小,归根到底都是由这个民族对人类社会所奉献的学术精品决定的。但是,由于打造学术精品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讲清楚的,所以,在本文中,我仅就“学术境界”、“学术精神”和“学术尊严”这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学术境界问题。在我看来,学术境界问题或学术观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虽然学术境界高远的学者未必就能够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但是,学术境界平庸的学者是断然搞不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谈到诗的写作时,曾经强调指出:“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冯友兰在讨论人学时,也曾提出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这就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并且还进而断言,人生的境界不同,他所拥有的世界和人生也就不同。他们的这些观点原则上也是适用于一般学术研究的。

我的导师陈修斋先生非常重视学术境界问题,生前曾反复用两个人的例证来勉励我们不断提升学术境界。一个是陈康先生。陈康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希腊哲学专家,其理论素养和研究成果,完全可以与他同时代的西方著名的希腊哲学专家并驾齐驱。他给自己设定的学术目标是努力“使欧美的专门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甚至因此欲学习中文”。另一个是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曾经勉励青年学者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境界。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学术要发展,必须能直接与西方一流学者相抗衡。有些人在国人面前大谈希腊、罗马和苏格拉底,而在洋人面前讲《周易》,谈老庄。这不算什么本事。真有本事,就应去和西方学者争论他们的学问,与国人讨论中国的学术。”当然,具有这样的学术境界并不容易,取得这样的学术成就更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但是,面向这样崇高的学术境界,不间断地提升自己的学术境界,则为我们这些普通学者所必须,为我们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所必须。这是我的第一点体会。

其次,是学术精神问题。学术精神当然首先是一种理性精神,但是倘若从生存论层面看问题,学术精神则首先当体现为一种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精神,一种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折腾自己的精神。所以,我宁愿将学术精神归结为这样四个方面:理性精神,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折腾自己的精神。

学术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精神。学术研究无他,说到底是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探究。人既然是一种理性动物,则他的所有活动,包括他的学术活动在内,无疑都应当具有理性的性质,都应当是一种理性活动。既然如此,则学术精神之为理性精神,就是一件不言自明的事情。

学术精神不仅应当是一种理性精神,而且还应当是一种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这是因为学术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其目标无非是在于探究各种各样的真理。而我这里所说的真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真理,还包括社会科学的真理和人文科学的真理。这些真理,作为真理,总是具有一种无上的崇高性和神圣性。《圣经》上说上帝是真理。其实,对这句话,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说,真理就是上帝。而真理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崇高性和神圣性,不在于别的,正在于它是人类全部福祉之所系和之所在。既然如此,则我们所谓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往深处说或者往广处说,就是一种造福于人类的精神,一种着眼于人类普遍幸福的精神,一种“非以役人而役于人”的精神,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学术精神不仅应当是一种理性精神和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而且还应当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个学术研究者为要将自己的学术活动不断地推向前进,他就首先必须具有造福于人类的博大胸怀,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诚然,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也有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也能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但是,一个人若想在科学研究中获得世界上最强大的并且是永远取之不竭的动力,他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学术境界,努力使自己接近和达到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具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两个犹太人的例证是十分典型的。一个是马克思。马克思何以在自己有时连饭也吃不饱的生活困境中,能够挺下来,完成《资本论》的写作,能够匪夷所思地喊出“剥夺者被剥夺”,这显然是与他早年怀抱的“为人类牺牲自己”的人生信念分不开的。另一个犹太人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他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个登上科学之巅的人,而他之所以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固然与他的智商不无关系,但是,最根本的还在于他有一个造福于人类的博大胸怀,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的这句话应当成为所有学问家的座右铭。当年,马寅初先生曾用“牺牲主义”来诠释“北大主义”,宣称:“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他的这一说法是很有深意的。

学术精神既然是一种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也就因此而是一种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折腾自己的精神。一个学者若不能在需要和应当否定自己、折腾自己的时候,去勇敢地否定自己,去坚韧地折腾自己,他就断然谈不上无私奉献和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这样的口号许多人都在喊,但是,喊口号是一回事,实践这些口号却是另外一回事。你是真的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还是假的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看你有没有勇气不断地自  己否定自己、自己折腾自己。凡人都是有限者,都不可能全知全能,都不可能一下子掌握全部绝对真理,甚至穷其一生也达不到某种绝对真理。因此,我们搞学术研究,一定不要把自己神化,一定不要把自己所写出的东西绝对化,绝对不要把它当作最后一言,哪怕是对自己觉得比较成熟的东西,也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推敲、反复修订。用尼采的话来说,搞科学研究的人一定要有一种超人精神,一种不断地自己超越自己的精神,一种不断地在自己的头上进行攀登的精神。那种处处自以为是的人,那种缺乏耐性和毅力,不肯不断地自己否定自己、底,是一个讲求学术质量或学术精品的问题,一个努力拿出对得住读者也对得住自己的作品的问题。鲁迅先生在传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经强调指出:“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我们不妨将其视为科学研究的一条金科玉律。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这就是:“拿不出手的东西不硬拿。”我们所强调的是“无私奉献”。“有私的奉献”虽然也是一种“奉献”,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过分地提倡这种“奉献”。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奉献”,其骨子里依然是“索取”,另一方面还因为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奉献”在很多情况下,非但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反而会遗祸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而这显然是有悖于学术研究的根本宗旨的。倡导精品,抵制赝品和劣品,实在是维护学术尊严的重要途径。自己折腾自己的人,是断然拿不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爱因斯坦说:“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他的这句名言理当成为每一个学者耳边时时响起的警钟。这是我要讲的第二点。

在学术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学术尊严问题。学术研究既然是一项顶天立地的事业,它自身就势必内蕴着一种不容亵渎、不容诋毁的尊严。因此,凡真正的学者,都是讲学术尊严的。马克思早在青年时代就宣布“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宣布“要对现存的一切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并且声明:“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也不退缩。”我们中国知识分子更是把学术人格和学术尊严视为学术生命和学者的立人之本。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作为中国儒学奠基人的孔子更是发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战斗呐喊。

但是,问题在于学者为要实现自尊,他就应当首先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读者,学会让读者尊重自己,让读者尊重自己的研究成果,尊重自己的著作。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拿出让读者敬重的研究成果或著作。这就要求学者们在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时,不要太随意,不要以为自己已经修炼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把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随意推向市场。这种作法或许一时也能够给自己造出某种声势来,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非但不能赢得读者的尊重,反而从根本上破坏了自己的学术形象。因此,学术尊严或学术自尊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讲求学术质量或学术精品的问题,一个努力拿出对得住读者也对得住自己的作品的问题。鲁迅先生在传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经强调指出:“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我们不妨将其视为科学研究的一条金科玉律。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这就是:“拿不出手的东西不硬拿。”我们所强调的是“无私奉献”。“有私的奉献”虽然也是一种“奉献”,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过分地提倡这种“奉献”。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奉献”,其骨子里依然是“索取”,另一方面还因为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奉献”在很多情况下,非但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反而会遗祸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而这显然是有悖于学术研究的根本宗旨的。倡导精品,抵制赝品和劣品,实在是维护学术尊严的重要途径。

(来源:武汉大学。录入编辑:乾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