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相当严重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近来已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继6月底新成立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之后,在最近召开的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上,有关高层领导透露,教育部即将颁布《关于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见》,作为各高校处罚学术不端的基本依据。这些法规的推出,应该会对遏制学术不正之风起到某种规范和震慑的作用。我举双手表示赞成。不过,举完双手之后,有一个问题依然盘桓在心:仅仅凭借这些自上而下的行政措施,是否足以根绝学术腐败,从而使中国的学术从此走上正轨?
目前中国的学术风气不正,其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大家对规范缺乏共识,或者行政惩治不力,还不如说是整个学术生产和评价机制发生了问题,具体地说,是缺乏学术的自主性和行业内部的有效监督。
许多学术腐败的生产过程通常大同小异:当事人认识某学术刊物或某出版社的编辑,甚至交一点出版补贴,轻易地蒙混过关。然后,找熟人写书评,营造一片赞扬之声;最后,拿着这些东西去评奖、评职称,当然评委也是事先做足功夫。从整个过程的每一环节来看,他所面对的,都是个人可以运作的私人关系,而不是独立于当事人的同行审查和评价机制。
我前不久在加拿大作学术访问,特意
通过这些过五关、斩六将,北美学术界形成了非常严谨的学术生产和评价机制,从而从学术机制本身基本杜绝了学术腐败的可能性。这一机制的秘诀在于:主要不是诉诸非学术的行政监督,而是以学术自主性为核心原则,在学术生产的每一环节上,都形成非私人性的同行公共评价体系,以此建立专业性的学术内在标准。
以此比较中国目前的学术生产状况,就可以发现我们的问题所在。虽然在申请课题、评奖和升职等环节上,已经开始逐步推行专家评审制度(但其中的问题依然不少),但在更关键的学术成果发表、出版和公共评议等环节上,我们还处于相当混乱的状态。目前除个别学术杂志之外,大部分人文社科类杂志缺乏匿名评审制度,有些杂志宣称有匿名评审,也是招牌而已,或仅仅为退稿偶尔为之。而在出版领域,至今没有形成一整套学术著作出版的严格规范,学术出版人的权力过大,且多自以为是。这样就为孳生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提供了制度性空间。比学术出版更为滞后的,是学术评论体制迟迟无法形成。目前无论是专业学术杂志,还是一般报纸的书评,大多流于一般的介绍和感想,基本缺乏内在的学术标准。
同行间学术评价制度的缺位,就为各种各样非学术的行政干预打开了方便之门。量化指标、CSSCI评价系统等,不仅无助于推进学术自主性,而且有可能进一步逼迫某些学者为追求数量铤而走险。如今教育部即将推出惩治意见,虽然有其震慑的功效,但这仅仅是治标之方。要从根本上杜绝学术腐败,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最重要的是像北美学术界那样,按照学术自主性原则,积极培育以同行评议为核心的学术生产和评价体制。只有制度是最可靠的,缺乏合理的制度平台,再严厉的行政惩罚,都不会是学术腐败的对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年我们已经见得太多了。
(来源:南方都市报。录入编辑:乾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