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 哲学 >

【倪洪江 孟昌】杭师大试水构建不惟数字论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新体系

2017-03-01 08:10:11 

一篇论文就能评上教授?

院长提名,不经评审,直接聘教授?

十年不发一篇论文,教授头衔也能保持?

普通讲师,可以直接升为教授?

......

这一连串的问号,最近正由于一项《杭州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指导意见》的出炉,将被有力地拉成感叹号!记者在杭州师范大学调查发现,一个不惟数字论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新体系正在该校悄悄酝酿,破蛹成蝶。

人文社科的量化考核困境催生杭师大人文振兴新计划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知识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笔者用“社会科学评价”作为关键词在百度上进行搜索,找到相关网页约 35,000,000篇,用时0.115秒。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这种强烈的关注,已经给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营造了一个无法回避但又必须努力突破的困境。

当前国内的人文社科评价制度更多的依托类似自然科学的一些量化指标。学术发展这种考核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挂钩:对个人来说,直接涉及毕业成绩、职称、科研经费;对单位和各级领导,则意味着政绩和升迁。这些量化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出版过多少著作;获得多少、什么级别的学术奖;承担了多少、什么级别的研究项目等等。与之配套的制度是重奖激励。

由于自然科学更容易量化,这也间接导致一些高校重理轻文,人文社科出现发展停滞的现象。这种以数量为主要考核标准的学术评价制度,导致很多人文社科研究者只求著作数量不求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曹卫东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过度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使学术界出现畸形的恶性竞争,严重阻碍着学术的繁荣发展。当务之急要积极寻求学术评价的制度创新,尽快驱除数字化的幽灵,营造自由、自信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宽容的社会氛围。

这样的现象在高校人文社科界已是一个普遍问题,但有效的破解办法并不多。著名法学家贺卫方在《量化考核症结何在》一文中说,学术量化评价制度的实施,表明学术界已经乱了方寸,其症结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的方式来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准和学术贡献。

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杭师大。长年以来,百年老校杭师大在音乐、美术、中文、历史、教育等学科专业上有着较强的实力和雄厚的师资。2009年、 2010年,学校连续两次申报下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均居全省第二。但是,在当前各高校以量化指标为基础的竞争背景下,以人文社科为优势学科的杭师大同样面临着科学发展的困境与挑战,重建一个科学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成为迫切需要。

今年五月,在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报告上,学校党委书记崔鹏飞在科学地分析了省内高校学科的基本布局后,明确提出了学科“差异化”发展和“提升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品牌学科”战略,建立符合人文社科自身特点的发展考评体系与学术环境,培育大师精品。

杭师大校长叶高翔作为一位物理学教授,却对文化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主讲着教育部的精品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他也深刻地看到了量化考核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桎梏效应。而且,杭师大素有“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美誉,在跨越发展的进程自然科学应该有大资金、大投入,但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却极有可能率先突破。于是,他首先提出一个设想,要在杭师大营造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最肥沃的“土壤”和最佳生态环境,并亲自主持了这项人文社科振兴计划的构建工作。

构建有“数字论,不惟数字论”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新体系

7月,经过深入调研与反复酝酿,《杭州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指导意见》正式出炉。在这项规划里,围绕“振兴人文社会科学”这一宗旨,强势推出了一系列在省内外高校都堪称创新的大胆举措。其中,构建全新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成为振兴计划的最大亮点。

亮点一:构建有“数字论,不惟数字论”的符合人文社会科学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学校将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该委员成员由各学科教授民主推荐,并报校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领导小组批准。制定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有数字论,不惟数字论”,对高端人才,打破按年考核的常规学术评价和考核标准,根据其累积和持续的学术影响,实行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和知名同行评议制度;对艺术类学科,要充分尊重其学科属性,制定有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的考核政策和标准;对学术贡献突出的青年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给予低职高聘待遇。

亮点二:在管理模式创新,成立直隶学校的“国学研究院”,试行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特区”。在这个特区里,以本校高水平学者(包括离退休资深教授)和柔性引进的双聘高端学者为主要力量,营造具有最肥沃“土壤”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的示范区。

亮点三: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特聘岗教授”岗位。在学校常规岗位聘任的基础上,专设“人文社会科学特聘教授”岗位。这些“特聘教授”不再需要通过传统的需要多少论文著作等量化来评定,而改由直接提名。提名办法如下:(1)由学院院长等直接提名;(2)现任学院院长、部门负责人中若有符合特聘岗教授条件者由校长直接提名。这些“特聘教授”一旦上岗后,还可以通过“项目用人”方式聘用秘书。

叶高翔表示,此举就是想要在学校内部或者海内外招募一批不论身份、不论前期成果、潜心于创作的人。他们将不受常规的论文、课题、科研经费等考核指标的限制,这是他们的特权,学校只是希望他们再创造出一部可以为后人永远流传“红楼梦”甚或“梁祝”。“在走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既要有渴望出现一位大师的期待,也要有允许一百位努力者失败的胸怀。”叶高翔说。

著名学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徐岱教授说,一看到这个规划,看到“国学研究院”“支持奇才、偏才”“学术助理”“事务秘书”“城市学(杭州学)” “肥沃的土壤”等字眼,就觉得眼前一亮,这些条目中包含的,是对人文社会科学出大师、出精品的有力支撑。

校长领衔、亿元巨资作保障

为了扎实有效地做好这项人文学科振兴计划,校长叶高翔亲自领衔,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长还专门设立校长助理,专项负责此项计划的实施,浙江省民国史研究专家袁成毅教授受聘于此重任。

记者见到袁成毅时,他正忙于与各部门协调,细化此计划的操作方案细则。他介绍道,尽管细则还没实施,但计划的出炉已在学校一石击起千层浪,引发强烈反响。由于之前学校就此计划数次征求过教授代表们的意见,因此大家的反映明显肯定大于否定。

据悉,这项计划还将通过资金与体制机制建设,确保人文振兴计划得到有效实施,并在过程中构建杭师大良好的学术梯队与发展基础。为此,学校将从市拨学科建设经费中划出总额1亿元用于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

“青年人文社科教师也非常重要,他们将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袁成毅说,杭师大将在未来5年内积极引进和重点培养3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或其他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人文社科青年教师。同时通过项目带人的方式,为教授们配备秘书,让年轻人在工作中迅速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通过营造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生态,倡导优良学术风气。既鼓励大胆创新、异想天开,又提倡严谨求是、踏踏实实;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严格学术规范,尊崇学术道德;既宽松自由、允许失败,又严格管理、力求突破;既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又相互竞争、你追我赶;以最大的努力,营造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最肥沃土壤”和“最佳生态环境”。校长叶高翔说。

(来源:社科网。录入编辑:乾乾)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