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九思作品研讨会
时 间:2019年1月19日上午
地 点:北京青年报社1009会议室
主持人:北京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陈新
从2018年7月1日开始,《北京青年报》的“阅读生活版”开始刊载九思先生的清言小品,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刊发200多首。
这是一个特殊的作品形态,非常精短。从第一次发表至今,九思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有不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朋友纷纷与编辑部交流,觉得读来很新颖,很有收获和感悟。
大家对这样一位热爱读书、不断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传统文化中求得新解的九思先生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们应读者的要求召开这次九思作品研讨会,希望能听听专家们的意见,以帮助我们从九思作品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九思作品研讨会1月19日上午在北京青年报大厦的会议室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畅谈对九思作品的感悟,而4位读者代表也带来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还即兴朗读了九思先生的作品。
赵珩 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九思读书所悟,是自身修养
我和九思认识到现在有30多年的时间,比较了解。在案牍劳形之外,他的兴趣非常广泛,爱读书,涉猎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从正经到正史,例如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到《宋史》,从古代的到现当代。甚至一些画论,以及一些比较冷僻的笔记。
他所悟的东西是自身修养。古代儒家非常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就是修身。九思读书的所悟,有的是从心灵、性格方面的修养,有的是有关清廉政治方面的修养,有的是从宽容、厚道这些方面的修养,都有所涉猎。
出这样一本书,作者的意图是非常朴实、非常简单的,他对我也说过,“自己所悟到的东西想与别人分享”。我想这也是他的初衷,看似很简单,但是也很高尚。
九思读书面广泛,也非常好学,还包括很多文化艺术方面的东西。例如他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不太清楚的就会找人问;他看一些展览,也曾经预先给我打电话,问问应该找谁、看哪些东西……求知欲非常强。
对于一个工作繁忙的同志来说,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去读书,而且读有所悟、写出心得,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北青报》副刊借一隅之地,做点心灵净化方面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李乔 北京日报原理论部主任
九思不是教条体,而是润物体
我称他为“一粒读书种子”。这是长期看他的东西后萌生的一个想法。爱读书和不爱读书有质的差别,看问题、处理问题,包括写东西差别非常大。读书种子是高贵、难得的,历史上获得此称的都是难得的人。
九思的小品看似平和,但是有社会担当。比如他书中说,“凡事不易避,对底线不可不惧”,这就是政治思维,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话。九思的文字虽短,但是有浓缩的思想,比如他写人生如棋,写进退如棋,忙闲如棋,轻重如棋……所谓清言,貌小实大,篇幅小见识大,方寸之间,世间万态百态风云。因而,我以为九思的东西还有一个特点:润物细无声。九思不是教条体,是润物体。
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有出处 有延展 有活力
“有出处”,是九思清言最大的特点——每一言都有出处,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源头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历史著作中的思想和经典话语。
“有延展”,是九思每每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精华的东西提取出来,加以当代解读,更进一步做了延展、延伸。他依靠想象力、联想力、表达力、知识储备进行话语拓展,同时又体现出自觉的现实针对性,他要表达的主旨,是以史为鉴,以经典为镜,告诉今人应该怎么做。这对于我们今天既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又要做现代性的转化,尤其要让它对当代中国人有用,非常有启示性。这也是把传统文化传承到今天的价值所在。九思作品的这个特点,也应是《北京青年报》连续推出这样一部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有活力”,是九思讲道理时,不是高高在上、满腹经纶地劝导众人,他首先是对自己提出要求。自己悟出一个道理,也希望与其他人分享,还带有很亲切的感情。语言多是在文白之间穿梭,古雅而易懂,力求规范又颇具活力。写法富有整体观,且成系列。比如《三平斋读书录》,可谓穷尽关于读书的所有侧面,和读书相关的道理尽在其中了。
周绚隆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阅读、修为和家国责任
读到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九思先生是爱读书的人,读的量很大,面很宽。
他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继承,是我想强调的。前两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在做传承方面的工作。我觉得现在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前年我们做了套传统价值观丛书,现在看九思先生的作品,他也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此前我不知道作者的身份,但是一看书的篇目,第一感觉他是有为政经验的人,他的作品主要是对为人、为官、为政的思考和感悟,没有跳出这个范围之外。他把自己的阅读与自我修为和家国责任紧密联系起来,这和他的追求很有关系。
我们讲传统文化,包括和孩子们讲这个东西的时候,只是“重视”、只是把学生集中起来颂经,是不够的。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九思从他个人的角度提供了一个方向,提供了一个尝试的榜样。
九思的写作便是沿着他阅读的经验心得,对前人的作品有模仿、有套用,但里面都有自己的感觉,这是他写作的特点。
祝晓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读书》杂志原执行主编
有益的“慢读”与“诠释”
九思先生的这两本书,给我一个最大的感受是“慢”。这是经过作者一个“慢读”而成的文字。他所读的,引用出来的文字,看起来只有两三行,可能一分钟就看完了,但是他思考的时间也许是一小时、一天。他由黄炎培先生的读《道德经》,受到启发,把自己读《红楼梦》等书的感悟写出来,说读《红楼梦》,感悟做人如水;读《水浒传》,感悟做友如山;读《西游记》,感悟做局如戏;读三国,感悟做事如战。——我们大家都看过这些书,但未必都有这样的感悟。这些箴言警句,高度概括的文字,肯定是需要经过深入思考的。
所以说“慢读”有特殊意义。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前两年有报道,现在高考要增加阅读量,要求大幅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但训练学生阅读的快,首先要训练学生阅读的慢,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掌握阅读的能力,有慢才有快。慢与快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我们过去强调快强调得太多。读书,要把节奏慢下来,心境慢下来,思考也慢下来,这样才能有所体味。九思先生在这一点上做出一个很具体的示范。
这两本的文体,格式也很有意思:一般是先引前人的话,然后再对这个做阐释,或者是生发、引申、发挥。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也可以叫做诠释。艾柯曾提过一个很有名的说法,“诠释与过度诠释”。九思作品中的阐释,我觉得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诠释。九思先生可以说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读这些书。他的人生阅历非常多,对于世态人生的体验、感悟也更深、更强烈。这是很难得的。为什么我们老说一些年轻人做学问总是“隔”,因为是从书本到书本,没有切实的人生阅历。有自己的人生阅历才能读懂书。九思先生带着阅历和感受读书,又回过头来把自己读懂的感受提出来。这是这些文字能有新意,能打动人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们面对“如何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这样一个时代命题。九思先生以他的阅读和写作,给我们做出一个样子。那就是,精读,慢读,读原典;读经史、读诗文,还要读社会、人生。
施爱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新时代的“增广贤文”
看完九思的作品,我有一个定位,它是新时代、正能量的新“增广贤文”。明代的“增广贤文”之前有“昔时贤文”,把古人讲得很有智慧、很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摘出来,聚到一起。后人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所以又叫“增广贤文”。
这个体裁其实就是九思的体裁,就是把前人讲得好、有哲理的句子一个个摘出来,把它当成“昔时贤文”,自己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前人贤文的题材,重新用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人生经验翻出新意。这些题材我看了一下,基本上就是做人、为官、读书三个方面。而且九思读书的面非常宽,不仅有古代的典籍、笔记、小说,甚至像《水浒传》这样的通俗小说题材也进入他的摘录范围之内,翻出新意。
九思的作品和旧时代“增广贤文”最大的不同,“增广贤文”更多的教育读者如何规避风险,告诉你世道险恶,你要怎么做,如何自保,这是站在个人立场的经验谈;而九思的作品是站在社会立场的新“增广贤文”,从正面的角度告诉读者,作为一个社会人该怎么做人,九思作品是站在和谐社会的角度、从正能量的角度,教育读者如何立身处世,是当代社会的“今时贤文”。
安东 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
一个“思”,一个“平”,即是追求
我和九思的交往和他的作品息息相关,不像赵老师认识他30多年。2009年初次见到九思,印象很深。他的办公室非常小,但堆满了书。我问过他“三平斋”的含义,他回答是“平淡、平凡、平常心”。一个“思”,一个“平”,这是他的精神追求所在,勤于思考,勇于自省,善于体悟,平静谦和,宠辱不惊,他出了五本书,整个的内容就是思、平,基本上可以概括。
他过目不忘,往往能给你讲出一些东西来,从宗教到历史,基本上问不倒他。所以他的手机段子也有这些特点,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而且睿智、有趣,非常类似古代的清言。他的第一本书,大概是2010年1月份出的,2009年5月份认识他,我把他的稿子拿过来就开始进入编辑程序。
我还做过一个统计,他的第一本书《三平斋夜语》472段,里面涉及80种书,到了第三本书《人生从容》,339段,涉及的书籍竟达165种,两年间翻了一倍。从中可以看出,九思阅读的节奏和轨迹,基本上每个礼拜一本书。除了书以外,他的阅读还涉及诗词、楹联、格言、警句、偈语、日记、歌谣、碑文、砚铭。他在我们北京出版社出了五本书,还在商务印书馆出了一本书。这是他的一个特点:勤。
另外,九思清言的特点是悟。他的手机段子里讲得最多的就是柔、忍、让、退、放下、包容、随缘、低调、乐天、看得开。
九思作品的第三个特点是妙。很多都是自出机杼,构思巧妙,很精彩。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夜深人静之际的灵光一闪
九思的作品确实是耐读。中国笔记文化本来就是一大传统,这套文化传统我们是很关注,很关切的,五四之后的周作人、林语堂都曾经倡导这个,讲人的精神修养、文化境界,对世道人心有用。
九思的这些短章精彩之处特别好在于,有自己的人生真感悟,也有和古人心灵的对话。冯友兰先生有一个说法,对古人的说法“是照着讲”或“还是接着讲”是不同的,“照着讲”是一般性解说一下感触有点发挥。九思最好的地方是“接着讲”——和古人对话有新感悟,接着他又发挥,从当代的生活里,从他的生命境界、生命感受、生命体验中挖掘东西,接着去讲。
比如读书怎么读?具体的生活中,怎么得到一种个人的升华?毕竟生命中除了大事业,还有自己小的隐秘、细微的感受,九思发挥得很有意思,是一种诗意感悟的境界。我经常想到,他的这些感悟,一定是夜深人静之际突然灵光一闪,特别真切,借古人心灵之口说他自己的怀抱、胸襟、想法。
九思表达中最核心的是,对于大的人生境界,比如生死、名利……看得特别透的同时,对于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待人接物、读书、做事,反而看得非常认真、执着。这里有很多中国式人生智慧里最深刻的东西。他这个书里教给人很多为人处世的细节,对年轻人特别有帮助。
九思的书有一个很大的特色——简短几句,却能直入人心。这样的文体,也正好适合我们当下新媒体、融媒体的传播。
九思的作品能够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的一脉和我们新的文化之间,确实是有一个很好的勾连,老干新枝,这个新枝不断长出来,文化的传播、传承就不断地有新的意义。这方面值得我们大家传播、传送,确实很有意思。
商震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
对天说话给人听
我是诗歌编辑,虽然刚到出版社工作,依然是以编辑诗歌为主。也就是说,我是靠读诗活着的人。北青报召开“九思作品研讨会”,我看了发给我的部分作品,感到九思的作品是把诗回到它最初的状态去,让我想到了诗诞生时最初的本意——对天说话给人听。
九思说史的时候经常用转述:春秋人如何说,明朝人是什么态度,清朝什么意见,自己又是什么看法,然后让别人去悟。他自己悟透了,但并不直接说教。文学或者诗歌的本质特征就这样。任何一首诗,我们不说当下的,说那些被经典化的、留传到今天的诗,你读的时候,未必是把整首诗的精髓完全读懂弄通,而是你有多大的襟怀、有多大的审美能力就能在诗中吸收多丰富营养,获得多大的精神力量。
所以九思先生的这些作品留下了许多解读通道,给不同审美能力的人去解读它,进入它。
九思的这些笔记体写作,有春秋笔法的意味,表现出一种微言大义。如果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你对当下的现实生活有自己看法,你一定会在这微言中找到大义,得到大义,得此大义者就是顿悟。
九思的作品,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立足当下,用史说话。他整个作品表现出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整合能力。间接经验是他的博览群书,直接经验就是他在做人,在从政。他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使得作品具有可读性、耐读性,这些作品从文学、美学、理性、道义、社会学等方面,给每个有能力读进去的人提供一个继续再生成的空间,考验你的反思能力,绕梁三日的能力。不简单。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