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上午,张柠长篇小说《三城记》研讨会在京举行。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2月28日上午,张柠长篇小说《三城记》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作家协会共同主办。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当代》杂志主编孔令燕,以及贺绍俊、徐坤、徐则臣、宁肯、顾建平、刘琼、付秀莹、李云雷、张莉、李林荣、刘大先、岳雯、徐刚、石一枫等作家、评论家与会研讨。会议由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王升山主持。
《三城记》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张柠的首部长篇小说,首发于《当代》2018年第6期,获“《当代》文学拉力赛”2018年第六站冠军称号,并入选北京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小说发表后,引起文坛关注,并在今年伊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三城记》聚焦“80后”主人公顾明笛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命运变迁,直面当下中国城市生活,并以此为原点辐射社会各个阶层的生存和精神状况,以扎实的现实主义笔法勾勒出新青年、新时代的正面和侧影,具有典型意义。
时空之旅和精神之旅
贺绍俊从“北上广”在当今中国的重要性谈起,他认为“北上广”代表了中国进入现代化和都市化的描述,不仅是空间的概念,也是时间的概念。《三城记》面对着这样一个宏大的时空,但作者没有把它写成史诗性作品,而是选了一个特别的角度,写一个文青所走过的路,以及一路看到的社会风景,但作品并没有在社会风景这个层面大做文章,而是重点写主人公的精神旅程,并表达出时间哲学的意蕴。
刘琼说,小说表现了地理和文化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生产方式。作者写了主人公从上海到北京、广州,一路所接触、感受的,对三种文化的理解以及批判。小说有很强的主体性,包含了一种坦然的赤子之心,作者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在小说中有所展现。
应红认为,这是一部聚焦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有相当力度的作品。以“80后”的成长史来反映几十年的社会变化,在当下的城市题材特别是城市青年题材创作中展现出独特之处。“长篇小说对张柠来说是文学上新的重要尝试,他一直在尝试一种跨界写作,这部长篇一出手就有一定高度。”
当代生活经验和当代青年形象
与会者还对《三城记》的主题与写作手法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作品反映了城市与乡村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沙龙、报社、高校、互联网等,深刻地写出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直至今天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社会文化格局的变动,以及随着经济建设、城市化进程而发生的价值观念的变动,堪称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小说以“80后”顾明笛为代表,写出他逐步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人的历程,较为完整地塑造了当代城市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们身上突出的精英精神和小资情调,使他们在人格完善的过程中常常困守自我,一旦面对更深广的外部世界便束手无策。小说既有经典现实主义的坚定信念与批判性,又兼顾了现代经验的不确定性,塑造出一批“主体性未完成”的青年形象,显示出新的成长小说特征。
与会者认为,作品的独创意义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将“行动”贯穿始终,使小说在“知行合一”的东方智慧下,建构起新的叙事完整性,对于解决生活渐趋碎片化带来的叙事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二是对北、上、广“中心城市”“精英城市”“平民城市”不同特征的描摹,将其各自的文化性格渗透到方方面面的细节之中,很大程度上反拨了近年来城市书写面目模糊、自我重复的趋向。
大家认为,作者对生活的睿智发现,以及将理性发现有效转化为文学形象、故事情节的思维能力与表达上的灵活、感性和智性的交织,标志着小说家张柠对批评家身份的成功超越,也为文坛提供了书写当代新经验的独特样本。 张柠在创作感言中讲述了自己书写《三城记》的动因:一是对当下解决了物质“匮乏”之后新的时代问题的敏感与好奇,二是长期以来对城市、城市文学状况的发现和思考。他说,创作的过程,就是在小说中与主人公一起“将破碎的自我和现实变成意义整体”,探寻“生活的意义”以及“爱何以可能”。
(摄影:尹超)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