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晚,作者与父母相约一起听青年作家张勇的讲座。(图片自视频截图)
早些时候,我从《中国青年作家报》的微信读者群里,看到了张勇老师2月16日晚要来开“青年课堂”的消息。我回想起前年夏天,我们一家人一起看电视剧《伪装者》的日子。时光如白驹过隙,剧中胡歌、王凯等人的表演却历历在目,每每想起都有余音绕梁之感。那天午饭时候,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我们感慨,这样思维缜密、情节惊险曲折的剧本出自女编剧之手,实在不简单。因为共鸣,我与父母相约一起听张勇老师的讲座。
讲座一开始,母亲首先夸赞张勇老师的声音好听而且思维清晰,《中国青年作家报》以讲座服务读者,这样的方式让人感觉格外亲切。
对于我的父母来说,能隔着手机这样真切地听到编剧老师的讲座,也是人生少有的事情。之前庸人老师、刘亮程老师等也在《中国青年作家报》微信读者群里开过讲座,就这样把语音一放,一家人坐在一起,这些我们曾经只能在电视和书本上见到的人,这一刻仿佛在眼前,面露温情与我们交谈。
张勇老师三十年磨一剑,终于在《伪装者》播出的时候迈入了新的阶段。父亲拍拍我的肩膀,说我还年轻,写作事业需要坚持。幼时内心深处的召唤让我拿起笔书写生活,像张勇老师所说,爱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己的爱好成为事业是一件幸福的事。人这一生遇见热爱不难,真正难的是将这份热爱保持下去,将余温不断酝酿,找到自己想走的那条幽静之路。
张勇老师十六岁开始学习写作,我十六岁公开发表了第一篇文章。那份旧报纸一直被我收藏在书架的最底层,纸张轻盈,像随时会飞走的黄蝴蝶。
淡淡的墨将我的文字融于血脉,我捧着报纸,抚摸铅字,生怕它们会掉出来似的。从拿到报纸的那一刻起,我就做好了准备,用一生去阅读,去写作,去描绘自己对生命的全部理解。此生早早与文字结缘,灵魂有一方故土,我深信自己不会孤独。
张勇老师是一个又“慢”又“细”的人,听她对自己的创作过程娓娓道来,言语中透着不慌不忙的气质。三年一个剧本,不断地打磨细节,以近乎工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又“慢”又“细”的结果就是剧情紧凑且人物鲜活。哪怕《一触即发》中荣初和杨慕次是孪生兄弟,也展现出迥异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
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写作都是熬人的过程,须把文字熬透彻,把心力熬软烂。那日偶见君娃老师的文字:“一篇小说酝酿了五年,五年,已足够悠长,改了又改,从中篇改成了短篇……终于,有了初步完整的样子,那么,接下来你要承受的是什么……”对于写作者来说,拿起笔需要勇气,一部作品完成后放下笔更需要勇气。自己、编辑、读者,“一山放过一山拦”,这样一个喋喋不休的过程迫使写作者必须直面自己,然后才能面对世界。
张勇老师语毕,我们意犹未尽。我们仨相互望一望,忽觉远方亮起了一豆灯火,父母仿佛望见了我前方悠远漫长的路。大量阅读,不断练笔,写作哪里有什么捷径,不过是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将自己可怜的那一点天赋,熬得浓稠醇香。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