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下午,周习长篇纪实文学《行走乌蒙》研讨会在京举行。
2月26日下午,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自然资源作协联合主办的周习长篇纪实文学《行走乌蒙》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主席陈国栋,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以及李朝全、陈文东、徐峙、高伟、李炳银、黄传会、汪守德、杨晓升、李建军、傅逸尘、王国平、佟鑫、商晓倩等专家、学者、编辑与会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主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增强“四力”,即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与会者认为,《行走乌蒙》就是一部践行“四力”教育实践活动的著作,具有示范意义。其首发在《中国作家》2019纪实版第2期,是一部以脱贫攻坚战为主题的报告文学,作者周习来自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她带着对贫困山区人民的浓浓感情,走遍了乌蒙山地区的贫困县市,真实客观地再现了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情系乌蒙、奋战扶贫第一线的感人故事。
何建明认为,《行走乌蒙》践行了总书记强调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创作方法。作者沿着贫困山区的扶贫线路行走,扎扎实实地写出了那片土地的美丽、生活的艰难与改变。作品中有两个“行走”,一个是情感的行走,一个是扶贫工作的行走。扶贫工作艰险、困难,但乌蒙这片土地的点滴改变都体现在作家的笔与情怀中。贵州扶贫的书写是报告文学作家应该关注的重点,周习的创作走在了前面。
吴义勤表示,在《行走乌蒙》中,能看到作家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为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是她回应时代呼应的一种方式。脱贫攻坚是伟大的壮举,作者把扶贫干部面对的困难和努力淋漓尽致地描摹出来,唱响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作者写贫困地区走向新生的历程,也是整个中国社会走向新时代历程的一个缩影。她深入到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与当地人民碰撞、交流、对话,确实是做到了生活、情感和心理的融合,这是一部思想性、阅读性都值得重视的纪实作品。
陈国栋说,周习在创作《行走乌蒙》中,将贵州的10个深度贫困县都走遍了,甚至去到云南、四川,作品虽然只写一个省,但立足的是整个乌蒙山。作品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夜郎国,到红军长征、二战的飞虎队,再到30年前的毕节试验区……讲了过去,也讲了当下;讲了国家,也讲到具体的个人,把宏观和微观统一起来,做到了用心、用情、用力。
何向阳谈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进入决胜小康的关键年,女作家深入到毕节山区采访,对扶贫一线干部的的工作进行弘扬,写出了时代的英雄模范。作品在叙事上采取散文化的线性叙事方式,同时有重点书写,这种叙事方式既保持了女性叙事的流畅性,其中也有报告文学作家叙事的理性,是一种朴素、扎实的写作风格。
与会者认为,周习是一个很有担当、有情怀的作家,她的创作贴近现实、关注民生。《行走乌蒙》紧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题材,从乌蒙山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和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提炼主题、激发灵感,反映了自然资源系统在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中做出的努力,客观真实再现了扶贫干部情系乌蒙、奋战扶贫第一线的感人事迹。书中既呈现众多的驻村扶贫干部的英雄群体,讴歌他们无私奉献开拓的精神,也传递出普通百姓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感恩。此外,作者对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包括民俗的挖掘,使得作品层次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周习
周习在创作感言中说,创作这部作品,是因为被乌蒙山区的扶贫干部所感动,希望能写出他们在基层受的苦和累,以及他们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智慧,对于他们的奉献,作品表达得还不够。时代需要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行走乌蒙》之后,自己也拓宽了创作领域,以后会继续努力,砥砺前行,创作出真正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
研讨会现场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