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了坎坷,翻过了贫瘠,今天是你们大喜的日子,请好好珍惜。盼来了和风,祈来了春雨,今天是你们大喜的日子,请好好珍惜......” 2018年2月22日,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阁底乡奇奇里村刚刚整体脱贫没多久,43岁的贫困户冯文忠在经过十几年相亲失败后终于定下了婚事,这首歌曲《美好日子》是永和县县委书记加天山送给“老光棍”冯文忠的结婚礼物。这段佳话被收录在长篇报告文学《掷地有声——脱贫攻坚山西故事》一书中。在该书中,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
山西省贫困面积之大,贫困人口之多,脱贫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之严峻,曾备受全国关注。据山西省委宣传部部长廉毅敏介绍,近年来,山西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带领全省人民攻坚克难,近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75万,贫困发生率从13.6%下降到1.1%,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省作协等共同策划,组织创作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掷地有声——脱贫攻坚山西故事》。
《掷地有声》的作者鲁顺民、杨遥、陈克海在接受创作这样一部全面反映十八大以来山西省新一轮脱贫攻坚历程的报告文学时,内心不免忐忑。山西全省119个县,共有36个国定贫困县、22个省定贫困县,其中还有10个深度贫困县;要全部深入了解,精准识别,如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等举措;要写到的人,要描述的故事形形色色,对写作者构成不小的考验与挑战。
任务虽艰巨,幸好三人都已积累丰富的基层经验。主笔之一鲁顺民为“60后”,从2000年开始进行乡村调查,前后十年,亲眼目睹黄土大山深处的村落逐渐衰败凋敝。他说:“身为农家子,对贫、对困有着切身体会,身为写作者,对扶贫、对脱贫充满期待。”杨遥和陈克海,一个是“70后”作家,一个是“80后”作家,两位都曾被派驻在扶贫点,对基层工作有深刻的体会。“虽是受命,但作家笔下,题材本身并不构成羁绊。世间本无不能说之事,只有不会说的话。集体创作不仅不会构成困难,相反会显示出独特优势。”鲁顺民在书中这样写道。
这三位不同年代的作家,虽然思维方式和对文学的理解各有差异,但最终都被“脱贫攻坚”这一主题吸引。2018年年初,丁酉年腊月十九,三个书生背起行囊,上吕梁,入太行,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采访和三个月的创作。他们将采访第一站选在山西省岢岚县。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曾来到这里。该书分为九个章节,三位作者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扶贫从“满灌”到“滴灌”过程。在六个月的行走中,三位作家走遍山西省58个贫困县中的21个县份,造访村庄近百,采访扶贫干部近百,入户座谈70余家,整理采访笔记60余万字,收获良多。《掷地有声——脱贫攻坚山西故事》于2018年10月发行后,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对于扶贫工作,三位作家的体会截然不同。鲁顺民早在2008年就曾被单位委派,到岚县敦厚乡丁家沟村开展扶贫工作,一年中仅去过村里两次半,前后不到一周。对于陈克海下乡担任第一书记,鲁顺民认为也是这样的工作节奏,不会耽误本职工作。谁承想,陈克海真刀真枪做起了村干部,不仅挨家挨户了解情况,还要将扶贫政策、村情、村里人口情况等制成图板。杨遥也于2017年9月到阳头升乡挂职副乡长,三个月下来,对全乡情况已是相当了解。对此,鲁顺民不禁感叹,新一轮的扶贫工作跟以前的太不一样了,两代人经历的扶贫发生了根本变化。
3月13日,在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办公室、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掷地有声》作品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谈到,山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学的沃土,也是国内文学创作的高地。作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的“深扎”作品之一,长篇报告文学《掷地有声——脱贫攻坚山西故事》以山西精准扶贫工作为主线,呈现了一个个细节饱满的山西扶贫故事。三位作者积极参与生活、拥抱生活,写出了一部有情怀、有大义的作品,值得肯定。此外,如何将悠久的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书写好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历史华章,也是当代中国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是鲁顺民的大学同学,彼此间都有深厚了解。在他眼里,社会学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鲁顺民,促使他的创作兴趣由虚构的小说逐渐转向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创作必须建立在大量充分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而非坐在书斋里虚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报告文学既是用笔写出来的,更是用脚走出来的。《掷地有声》的作者们走了那么多的贫困县,采访了那么多的扶贫干部和被扶贫的对象,以“用脚创作”来形容绝不为过。此外,三位作者都出身农村,他们对乡村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大概有一二十年的时间,鲁顺民一直在思考乡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中国的乡村应该向何处去?所以,《掷地有声》也是鲁顺民等对乡村进行关注和思考的结果,社会学的背景和基于农民立场的思考,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因素。
评论家白烨在书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该书虽是三个人集体创作,但实际上是由一个人叙述,另外两个人“帮腔”,一个人在讲述三个人的视野,他认为这种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此外,他谈到,该书写出了山西精准扶贫的多样性,多样性即因地制宜。比如大宁县种樱桃,另一个县种植香菇,还有的县种植红枣,有的发展电商……各个县因地制宜来发展产业,表现出脱贫攻坚的关键在精准。书中还展现了扶贫干部的民情日记,让读者真实地看到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苦。这些描写体现出脱贫不仅是找到适合发展的产业,还包括绿色发展、生态恢复,实际上写出了山西乡村振兴的大战略。
评论家贺绍俊将三位作者称为“当代史官”。他认为,文学有实用的一面,作家要担当写正史的社会责任。三位作者以文学家的身份书写正史,传承了当代传统中人道主义的一面,值得敬佩。该书的创作既不是扶贫机构的视角也非农民的视角,而是以作家的人道主义视角来写,书中的很多细节都能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
“这个人每天都是这样的节奏,早上五六点钟起床……” 该书采访的深入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令评论家吴秉杰产生很深的印象,他认为,作为创作者,要抬头迈步去基层实地探访,寻找生活中鲜活气息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该书列举了大量细节和数字,描绘了一串串故事和一个个任务,体现了乡村民生和扶贫的压力与难度,也展现了基层扶贫干部的艰辛奉献。评论家傅书华认这延续了山西文学的一贯传统,“山西文学的创作传统正是通过大量琐碎而真实的数字和细节来讲故事”。
据悉,《掷地有声》系列共三本,其中第二本聚焦脱贫攻坚中的特殊群体,将在今年出版;第三本正在策划之中,预计于明年出版。目前,第一本已收到中国外文局的邀请,将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发行。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