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一部当代都市人的“吃饭简史”:何以解忧,唯有美食

2019-03-23 15:26:59 中国作家网 

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拥挤不堪的公交上,难免会有几个狼吞虎咽、匆忙将早餐塞进嘴里赶时间的上班族。煎饼、包子、盖饭、面条……都市人盲目地把食物填进胃里,来不及品味其中的滋味和精髓,便匆忙结账,步入尘嚣俗世;他们把焦虑装在心里,照顾好了忧伤的胃,却忘记了,自己的内心也是饥饿的。

在作家刘汀眼里,人生最大的焦虑莫过于吃些什么。他回想在出版社上班的时候,一到中午11点半,“今天吃什么”的想法就盘旋在心里,也盘旋在北京很多写字楼、办公室里,成为人们面临的最大的现实问题。在新作《人生最焦虑的就是吃些什么》中,刘汀写了6篇与“吃”相关的短篇小说,深入探讨了都市人的焦虑、无奈、绝望,也深层次挖掘了人性的温暖与命运的无情和惊喜。

“读书和吃饭相看两不厌”

“吃饭对中国人而言是件特别重要的事,饭桌既是公共空间,又是交流空间。一家人白天上班,只有晚上在饭桌上,大家才就着一筷子菜、一碗饭聊聊家长里短,所以吃饭既是一件小事,又是特别大的事,很多问题只有在饭桌上才能谈清楚。”3月16日,在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的《人生最焦虑的就是吃些什么》新书发布会上,刘汀这样说到。

中外文学对“吃饭”都有着有趣的描述。石一枫每次看小说都会想里面的人在吃什么。比如张爱玲的《金锁记》里形容一个人的嘴唇“厚得像香肠”一样,“看《红楼梦》也是看吃饭,包括看《二十二条军规》也是看吃饭,看到美国空军的菜单,我觉得他们吃的太好了,吃成这样还不想打仗简直积极性太低了。”在他看来,刘汀的小说有对“吃的探索”,他写的不是大的社会变迁,而是生活里的小螺丝,将生活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焦虑困境写得非常鲜活。

刘汀在送朋友书的时候曾写了两句话:“酒肉穿肠过,故事心中留。”他认为,吃和文学在生活中扮演“交流”的角色。每一个故事、每一部小说就很像一道菜,每个人在田里摘的青菜萝卜虽然是一样的,但是最后做出来的味道却千差万别,我们喜欢的味道也千差万别。“大家经常说妈妈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其实吃的并不一定是那个菜饭,而是一个念想,是你对失去的东西的留恋。文学扮演的也是同样的角色。我们常常会以吃饭和文学互相借喻,比如经典文学作品让人‘口留余香’,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把吃饭看作是生活哲学的核心位置。”

“小说里的历史是活的”

评论家张清华将《人生最焦虑的就是吃些什么》定位为“表现日常生活”的小说。他预感到,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中国文学将会走表现日常生活的道路,普通人的吃喝拉撒、婚恋、情感成为小说创作的重要来源。刘汀小说的特色在于对日常生活观察的精细,以及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拿捏恰到好处。刘汀从普通生活中发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感,发现人身处社会中时复杂又意味深长的位置。相对于博物馆里呈现出来的历史,“小说里呈现的历史是活的,读者通过《金瓶梅》就可以去研究、发现、复活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张清华同时也指出刘汀小说当中的些许不足,比如小说中的戏剧性张力略有欠缺。他认为,小说虽然来源于日常生活,但有别于日常生活,它是高度戏剧性的,作者必须从日常生活的表象当中走出来,进入戏剧逻辑。“我感觉刘汀是非常质朴、非常诚实、非常稳健的一个作家,但我希望他在写作方面再狂野一点。”

在主持人季亚娅眼中,刘汀是一个极为认真、敏锐也很勤奋的观察者。作为编辑,他在白天没有时间创作,只能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写。她最偏爱《夜宴》这篇,“它像一个钮扣,可以把刘汀前后几部作品衔接起来。所谓的戏剧性结尾也好,新虚构也好,文学本身的力量就是要照亮日常生活的经验,让我们自己看到内心潜在的欲望.”无论小说还是诗歌,同时处理味觉和时代,无论伦理上、经济上还是审美层面上,都无限接近“生活”这一命题。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