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人气作家沈书枝的最新散文集《拔蒲歌》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拔蒲歌》总共分为三辑:“红药无人摘”“瓜茄次第陈”和“与君同拔蒲”,分别从野草花树、南方吃食、少年心事及如今城乡两地的生活等日常气息十分丰盈的角度出发,书写了北漂的异乡人眼里的“南方家乡”。该书延续了作者“还顾望旧乡”的主题,用真诚质朴的文字记录记忆中南方乡下的生活,回望了一花一木、一菜一汤皆温暖有情的精神乡土。
沈书枝的文字往往留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印象,她的“博物学”有着更为生动与丰富的内容。对于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花草树木基本只作为比较单纯的审美价值而存在。但沈书枝笔下的风物不仅有自然之美,还跟其自身的乡土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进而又与一个地方的乡俗民情相关联。
周作人在《野草的俗名》一文中,记录了多种花草的绍兴土俗名,兼以自己的儿童经验作旁注。在他看来,这是“民俗志的好资料,可见平民或儿童心理,不单是存方言而已”。受其影响,沈书枝也会在文章中介绍某种植物的土名:金樱子因为果实像小小的罐子,吃起来有点甜味,所以叫“糖罐子”;蜀葵因为在端午前后开花,花又跟木槿有点像,所以称为“端木瑾”;紫茉莉因其开花时间、颜色、果实形状和香气,又被叫做“洗澡花”“胭脂花”“地雷花”“夜香花”。
在介绍地方民俗的同时,沈书枝对花草或食物的描写也处处体现着生活中的人情。她写喜欢梨树,却暗藏着一个小女孩对喜欢的男生的惆怅心事;她写映山红的美,那是一位老人特意去山里采得带给孙女的礼物;她写苦瓜之味,是小时候被父亲骗吃时的生气和终于也长成可以欣赏其味的大人的感慨。她写的不是一份乡村的植物学手册或风物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村庄及其丰饶的审美生活史。
尽管沈书枝一直以“南方家乡”作为写作内容和抒情对象,但她在文章中传达的并非城乡对立的观念或是对农村图景消逝的缅怀,甚至会尽量避免使用“故乡”一词。沈书枝认为,长久以来现当代文学书写故乡的传统和当下许多农村不断拆迁与凋敝的现实,使这个词变得有些自然地指向“消逝”“乡愁”“再也回不去”之类的情绪。她希望自己做到的是不虚美,也不苦难化,只是安静地记录记忆中或目下所经历的较贴近于真实生活的农村与城市,其风物与人情、美好与艰辛,都在节制的度之中。
随着自身生活轨迹的变迁,北京可以说已成为沈书枝的第二故乡,其写作视角也开始关注到当下的城市生活。《拔蒲歌》中的最后一篇《安家记》是全书篇幅最长的文章,达三万余字。跟大多数“北漂“一样,作者也面临着租房买房、结婚生育等现实压力。然而沈书枝笔下的“安家“绝非成功的励志案例,它极其普通又极其现实与琐碎,是城市化进程里的一个小切片,交错着许多年轻人的困境与梦想,使人读来五味杂陈。
生活之流往往是泥沙俱下、波涛汹涌的,但沈书枝总是小心翼翼地将相对清澈、带着花瓣的那一捧呈现在读者面前。她的写作是认真生活的痕迹,也带给读者保持自我的勇气。在沈书枝的文字中,你会感受到诗可能就在眼前的苟且里。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