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从玉石文化考古看中华文明探源

2019-04-08 15:15:08 文汇报 

从玉石文化考古看中华文明探源

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等系列专著,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首批新成果。(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女娲补天为何要炼五色石?秦朝统一为何以玉玺象征?《山海经》中不厌其烦地记录各色玉石,甚至提出有140余处玉石矿,这是古人的异想天开还是另有奥秘?这些困扰了学界多年的问题,或许终于有了初步答案。

昨天,在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华创世神话”首届新成果发布暨专家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叶舒宪介绍了有关中华文明探源的新发现,将中国文化起源推到了一万年前:“年代大大早于汉字的玉礼器,可以说是一种华夏精神和物质的符号,文学人类学家从中能够解读的文化史传统竟长达一万年,比传统文献所记载的‘华夏五千年’多出一倍时间。”

也有专家指出,是否确能将中国文化史上溯至一万年前,目前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但这一成果对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意义重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论证。

《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等系列专著也于昨天发布,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首批新成果。

“研究中国,要读懂一个‘国’字,这是与繁体‘國’字共存的民间俗字——外框是城墙,里面就是‘玉’。”叶舒宪说,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漫长历史中,各民族如此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一定与其内在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最接近早期的神话观念和史前信仰密切相关。在研究创世神话时他发现,《山海经》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处处提及玉,且凡是冠以玉的,总是非常神圣,比如“君子温润如玉”“化干戈为玉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只要涉及玉,就代表着与美好相关的意象。

“神话传说记载的,不仅仅是古人的神奇想象。”叶舒宪通过古代文献研究发现,“玉”曾是华夏祖先凝聚成文明共同体的过程中,不同民族共同信仰的标志物,所以费孝通也曾用“玉魂国魄”来概括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叶舒宪还对玉文化统一中国的路线作了详细研究:先北方,后南方,最后进入中原。

2013年以来,叶舒宪和团队深入西北地区进行了14次考察,梳理出了“西玉东输”的运动轨迹和脉络,考证了新疆和田玉如何通过河西走廊输入中原,并成为商周两代统治者的精神崇拜。根据这些考古发现,人类学家在中国西部七个省区划出了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

考古发现,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到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再到4000年前的石峁文化,史前玉器从贝加尔湖畔一直到长江流域广泛分布,逐渐形成了以玉为礼、以玉通神的文化传统和礼制基石。这也是叶舒宪得出“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说”的观点的基础。

此次,课题组提出了大传统(无文字的文化)的概念,区别于小传统(文字记录的文化),这是时间上先于文字的史前时代,空间上外于文字的社会。叶舒宪说:“这一认定走出了传统文献史学的窠臼和束缚,借助20世纪以来的考古学和人类学新成就,重建了一种超越文字记录的深度历史观和研究范式。”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