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沈善增追思会在上海市作协大厅举行,多位沪上作家、学者出席,与沈善增的家属一同追忆这位曾经的沪上文学“沈教头”。沈善增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上海作协“青创会”讲习班老师,在这几期的培训班里,涌现了多位上海文坛的中流砥柱。
“我们这代人是在文学前辈的呵护、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前辈们像鲁迅先生那样,托起十年禁锢的沉重的文化闸门,让我们奔向未来。后来每有风雨,他们都会站出来说话,保护中青年作家。”毛时安始终记得与前辈作家之间的交往,而在他的记忆中,沈善增则是希望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的人。在1980年代一次与文学前辈们同游千岛湖后,回来路上,沈善增萌发了办青年作家学习班的想法。不久,青创会始办,沈善增曾一个个登门请师,邀约前辈作家前来授课。“沈善增是我在这个世界上见过的最为热心的人。就像一块煤,燃烧自己,给别人带来光和热。”回忆文章中,毛时安写道。
在沈善增留下的文学作品中,《正常人》是被在场作家多次提及的代表作。在作家竹林的记忆中,《正常人》为她打开了在哲理思想上的一道门。而在作家王小鹰、王晓玉看来,作为上海文坛较早表现上海市民普通生活的一部作品,《正常人》将规范语言和上海因素两者糅合,形成了作家自己的语言,达到了很高的写作水准,并不弱于后来风起云涌的上海书写,但一直没能得到适当的评价。“他的作品虽然没有时尚、炫目的花花草草,但是包括《正常人》在内,他的作品凝结了一代人深深的思考,犹如一块巨大的花岗岩,随着时间推移,随着不断潮起潮落,将会不断地凸显其深度,最终它的亮度会更加照亮我们的眼睛。”作家张建中表示。
在文学创作之外,多位作家忆及的,更是作为一个好人、一个传统文化研读者的沈善增。几乎在场每一位作家,都曾与他有过文学和生活上的交集,被他的一颗赤诚之心所感动。晚年,沈善增醉心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表了相关学术专著《还吾庄子》《还吾老子》等。作家孙颙认为,沈善增是用作家的眼光,独特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他的目的很明确,希望从这里为我们新的时代、为我们的文化找到一些重要的依据,或者是说给我们一些重要的传承。我从这里感受到的是一个文化人的一片赤诚。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始终热血的情怀,或是感情充沛的心,不论写什么东西,都是苍白的。”在对于哲学的沉浸中,学者陈思和感受到的也许是某种与时间赛跑的焦虑:“他的这种焦虑是非常真诚的焦虑,希望能把自己的整个学问、整个思想都贡献给社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追思会上,缅怀与纪念之外,涌动着的是对于一个时代以及热烈文学氛围的怀想,正如作家沈嘉禄所说:“沈善增先生是时代的产物,怀念他也是怀念那个时代。”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