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4月21日上午,浙江省定海区小沙街道三毛故居前,参加海峡两岸三毛文学论坛的作家、学者和当地乡亲,挥锹培土,踩土浇水,种上了100棵绿色的橄榄树。大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缅怀广大文学爱好者心中永远的三毛、故乡人民心心念念的“小沙女”。
来自海峡两岸的作家、评论家以及媒体记者共50多人参加论坛,此前还举行了三毛散文奖作家林种植仪式。
文学评论家洪治纲谈到,当下许多散文在处理情与志这两方面不够到位,而三毛则以个性化的气质打动人心,心灵的行走、生命的行走,使她的散文成为言志散文的代表。三毛的不安分、浪漫、面向世界,寻找她想冒险的境界,使得无数人可以读她,却很难复制她。
四川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蒋蓝也有同感,他说,旅游散文不能局限于一些古迹、记载和花草树木等,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发现,就如三毛的散文,让文学游记走出狭小的空间,涵盖历史、地理,动物、植物,其灵动散文,展示了人与大地的关系,让传统文学推广到一种文化,拓展了国人的文学想象和人生视野。“现在有的朋友为什么要去撒哈拉沙漠,这就表明三毛目前仍然丰富着时代想象。”
台湾明道大学教授陈宪仁谈起他与三毛曾经接触的情景。他说,1976年他在一个朋友的饭局上认识三毛,他就觉得三毛讲话很吸引人。陈宪仁曾是《明道文艺》杂志社社长,发表过三毛的文章,后在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书,专门开设三毛文学课程。陈宪仁介绍,现在台湾的一些书店柜台还放着三毛的书。这说明,尽管三毛作品没像以前这么热,但她还是深受很多年轻人的喜爱。至于当年的那批读者,仍然非常怀念三毛、喜欢三毛。
首届三毛文学奖获得者、台北妇女阅读与写作协会副会长蔡怡说,三毛是近代华人移动文学之祖,台湾开放民众出境已有40年了,至今未见有人写出超越三毛这样独特迷人的移动文学。三毛的身上可以看到,本身独特的个性,异乎寻常的孤绝寂寞,与众不同的求学过程,父母培养下的古籍阅读与艺术涵养,对世界的好奇探索,对世人无私的博爱;此外,还有敏锐纤细的观察,与生具备的创作思维写作才华,敢爱敢恨的情怀,上天赐予的好丈夫荷西等等,这些造就了她后来的成功与不凡。
《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河南大学教授刘军、台湾职业作家钟文音、舟山市作家协会主席来其、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倪浓水、定海三毛研究会会长白马等也纷纷发言。他们在分析三毛作品之所以赢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后,认为要加强对三毛作品的研究,因为三毛作品可以说是中国行走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三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流行中的经典”。
论坛由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散文学会会长陆春祥主持,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以及定海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何徐华到会。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