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与中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开题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来自全国2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的30余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在研讨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课题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为魂,立足中国文艺现实,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并重新审视当下的文艺本体论和文艺功能论等问题。一种文艺理论学术体系的建构,应当为中国的文艺问题、中国的审美经验提供有效的解释路径。与此同时,它也应该能够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背景下,为世界文艺的发展贡献中国色彩,以社会主义文艺新气象发挥引领时代潮流、引导社会风尚的作用。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处处长林振义指出,文艺从古至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学习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重要讲话在当今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意义不言而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文艺在这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李文堂表示,中国共产党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开始就高度重视文艺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梁启超的“新民说”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都体现了启蒙主义精神与文以载道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强调了文艺在新时代语境中的教化功能,尤其强调了文化领导权的问题,这对于重建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塑造中国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丁国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处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艺主张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孙书文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中包孕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如何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问题,是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体系的重大理论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艺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取向
“人民性”是本次研讨会的焦点话题。“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逻辑起点与根本价值取向。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指出,当下文艺理论中最受忽略的一个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关切的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的“为了谁”的问题,即文艺理论研究的立场问题。近三四十年来,中国的文艺研究与文艺实践之间,一度产生了有意无意的疏离,从而告别了新文化运动时期、50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景象。现代主义标新立异的结果是文学远离了大众。文艺研究的“人民性”向度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内涵。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红军认为,在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民性”曾经是一个被高度政治化的概念。诸多关于“人民性”的讨论,都是片面的、缺乏历史连续性的,都没有能够深入到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视域,来解释“人民性”的文学观与政治观。就此而言,“人民性”这个概念中的历史感、时代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和深入的挖掘。我们需要对其加以重新审视。
那么,如何理解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向度呢?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徐粤春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论述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灵魂。在新时代的文艺实践中,“人民性”的创作导向,需要落实到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创作实践中;需要把握审美风向,在认识艺术的本质和功能上坚守人民大众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初心;需要关注新文艺现象,提升对新文艺现象的理论概括和理论思维能力;需要聚焦代表性作品,引导现实创作和社会审美。从而将“人民性”的理论话语落地、落实、落小、落细,使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建立在坚实的大众文艺实践的土地上。
新时代文艺应当具备怎样的功能导向?
重构新时代文艺的功能论是专家们讨论的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丁国旗表示,文化艺术工作与社会科学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无论是文化文艺创作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将“用明德引领风尚”摆在关键位置。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刘飞认为,应当在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把握当代中国的文艺事业。我们需要在和平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建构起一套既能够相互承认、尊重,又能够超越、整合的文化、教化机制,从而实现文化的一体多元。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梅敬忠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文化人”的教化传统。我们需要加强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再认识,为教化正名。“教化”一词,最切合文艺教育功能的定位,是传统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应当纳入当代中国的思想体系中。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李文堂也明确提出,要坚持文以载道的传统,并将其渗透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的重新关怀中。山东大学教授谭好哲指出,由于文艺反映以人为中心的整体社会生活,人与社会的所有社会性关系都能够在文艺活动中得以体现。所以文艺在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基础上,还应当具备更为多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交往功能等,从静态角度来看,文艺的多种功能并非机械式的叠加,而是以审美功能为基础,以感性化的方式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从动态角度来看,以感性方式融为一体的文艺功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其主导性。多样性、融合性、主导性是文艺功能的三个基本特性,只有抓住这三个特性,才能对文艺功能形成具有辩证性与历史感的认识和把握。文化、文学现象以及所有理论和观念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要在理解这三种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建构起与时代需求相适应、与时代实践互动的文艺功能论。
当然,文艺的功能论与本体论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其中的张力使得两者之间形成了既独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晓霞认为,目前的艺术理论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及自律性,另一种则强调中国的艺术理论要回归到社会教化的传统。建立在单一维度基础上的文艺理论框架,不足以解释当下中国的文艺现实。只有将艺术教化传统的研究与艺术规律的研究结合起来,即艺术的本体论和功能论统一起来,才能探索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实践的理论架构。
新时代文艺应该如何重构批评标准?
文艺批评是引导文艺创作、提高审美范式、引领道德风尚的重要力量,也是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丛治辰指出,伟大时代的文艺需要健康有力的批评,针对批评家与作家的亲密互动关系,批评家不仅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更要有激浊扬清的勇气担当。既然文艺批评与文艺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那么,如何在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之间,找到适合现代文艺理论评价体系的平衡点呢?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认为,当前的文艺评价标准和方式较为多元,但现实更需要对文艺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的主导性文艺评价标准和方法。中国自古有艺术评价品级的传统,从南朝《书品》的“九品中正制”,到初唐张怀瑾的“三品”分法,再到康有为的“六品十一级”划分方法,对我们当下的文艺评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当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作品、文艺精品、经典作品、伟大作品、不朽作品等关于文艺作品品级问题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在增强基础理论研究、遵循文艺发展规律的同时,结合当前文艺实践,建立起一个比较科学完善的文艺评价品级理论框架。
立足新时代的发展特点,结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则对当下的文艺批评提出了新的标准——那就是“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董阳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当下的人民生活与文艺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切实反映时代需求、人民需求,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不断筑就“文艺高峰”,应当成为我们切实努力的目标。通过可信的理论认知破解高峰之问,正是当今文学理论立身的根本。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祁述裕认为,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文化领域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文化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还有很大的开放空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正确认识文化开放和文化安全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坚持文化市场开放,才能有效维护文化安全;只有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才能不断提高中国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放宽文化市场准入和完善监管相结合,做到有序开放。
如何挖掘新时代文艺的理论资源?
建构中国话语,还需厘清西方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明晰当前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对于如何挖掘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建构的文化理论资源这一问题,许多专家发表了看法。深圳大学教授高建平认为,从本体论角度来看,从五四的平民文学到人民文学的提出,再到80年代西方话语体系的引进,文艺理论的话语构成紧随社会发展而产生变化,我们应该用当下时代的视角去总结和归纳这些文化资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认为,厘清文化资源需要对不同阶段的文化传统进行深入解读。梳理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脉络,有利于贯通当前文艺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源流。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徐粤春认为,中国文艺理论资源具有多种构成和来源,其中包含作为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根脉基础的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作为重要影响的西方文艺理论。不同的理论体系,各自有各自的范畴、概念、话语,各自有各自的研究重心、学理特色和学术品格,如何把他们打通贯穿,实现中国文艺理论的创新飞跃是研究的关键。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体现着中西两种理论资源的兼收并蓄。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与西方文化传统的交流与对话,对于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林雅华认为,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觉醒的政党,对文艺的力量有着十分清醒与深刻的自觉,并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意识和启蒙意识。与大多数非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没有被全面与长时段殖民的国家,所以我们的政治制度和道路选择不是被切割和嫁接出来,而是在不间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传统中涵养出来的。在文化的中华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得到前所未有强调的今天,我们应当拥有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李文堂指出,厘清文化资源一方面要明晰其背后的文化发展规律与现有学术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树立全局思维,不迷失于单独的学科体系与理论话语。只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才能使理论得以融合、创新得以可能。厘清本国文化传统,吸纳国外优秀文化资源,推进中西马三种文化传统的融合统一,是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
本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论述与中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体系建设研究”学术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会议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论述的核心理念与要义,就重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本体论、功能论以及文明交流互鉴基础上的中华美学精神等议题展开的一系列研讨,体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理论力量与问题意识。会上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美学精神”、“重构中国话语体系”等问题和观点,触及本质,值得持续和深入探讨。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