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19年4月13日
地 点:天津南开大学迦陵学舍
编者的话
日子和生活有区别吗?当然有!日子是社会属性的,是按照作息时间表一天天地周而复始,平淡反复,在柴米油盐与工作赚钱中累积着岁数;生活是个人属性的,是在必需的日用之外,寻一些自我满足的快乐,或许于他人无用,甚至被视为无聊,但在自我追求的养成中却能凝聚出精气神。
周作人先生说,这些“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展现在您面前的这个“风雅集”的版面,就是希望通过分享一些看似“无用的游戏与享乐”中实现的自我满足,而传达一种积极、乐观、追求极致的生活态度。
更重要的是,“雅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更是一个“类聚”的道场——让可以把日子装点成生活的那些小而美好的细节,成为被更多人掌握的乐趣。让时间变得跟自己更加相关,这就是我们这个版以及这个版所关联的系列活动的宗旨。
如果您身在某个好玩有趣的“组织”,如果您想分享自己的经验心得,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并留言,或发送邮件至:zhangyanhan@ynet.com。
乍暖还寒的4月,南开大学的校园里已笼罩上一层盎然的绿意,娇艳的海棠花也在迦陵学舍的院子里静静绽放了。13日周六的一早,便不断有人推开学舍那厚重的木质大门,原本宁静的小院逐渐热闹起来。
这是一群爱诗、作诗又吟诗的人,应恭王府之邀,在海棠花开的季节里欣然赴一场与诗的约会。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边伟,恭王府海棠诗社执行社长李文朝,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冯大建,叶嘉莹先生助手、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静,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赵建忠,以及诗人梁东、岳宣义、张福有、王改正、星汉等60位嘉宾悉数到场,将迦陵学舍不大的会客厅填得满满当当。
9点整,一曲缠绵悱恻的《阳关三叠》自古琴演奏家吴钊的手指间流淌而出,雅集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这也是“青睐”第二次获邀参加此项盛会,作为观察者和倾听者,畅游了一番只与诗有关的时空。
叶嘉莹因病遗憾未能亲临现场
一年一度的海棠雅集走出恭王府,走入迦陵学舍已是第三个年头。“迦陵”是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号,迦陵学舍是南开大学专为叶先生修建的一所集教学、科研、藏书于一体的书院。但今年小有遗憾的是,学舍的主人、海棠诗社社长、95岁的叶嘉莹先生未能亲临现场。
原来叶先生于3月25日不小心扭伤了腰,引发肋骨间肌肉的筋膜炎。她的助手张静副教授告诉现场的来宾,95岁高龄的老人每天都遭受着异常剧烈的肉体痛苦,每次完成起床或卧床这一个动作,都要挣扎一个多小时,仿佛受刑一般。但即便如此,雅集举办前一晚,她还一再叮嘱助手,第二天一定要转达她深深的歉意及祝福。
叶嘉莹先生对海棠雅集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以往的历次活动,只要她身在国内就必定出席。近三年海棠雅集连续在迦陵学舍举办,又令她倍感荣幸。今年,她早早就发信邀请自己在台湾和美国的学生漂洋过海赴这场海棠的约会。与恭王府相关领导沟通雅集的主题时,又特别提出她想谈一谈诗词的声音问题。她认为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声音和情义的结合是传承中华诗教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抓手。
尽管医生要求叶先生一定要静养,因为六七十岁的老人得了这病也是要闯一关的。但张静告诉大家,叶先生一直非常欣赏杜甫的两句诗:男儿行处是,客子斗身强。在医院排除了骨折之后,她就强烈要求出院,怕影响已经安排的一系列活动邀约。
某天,经历了7天未解大便的痛苦之后,终于一身轻松的叶先生立即兴致勃勃地对女儿和助手说:“这么多朋友来,我即使不能亲临现场,总可以录一录诗词曲的吟诵,然后在现场放一放。”并让她们马上着手去搜集资料。两人不知道此举是否可行,赶紧找专家咨询,专家哭笑不得,回复她们:即使说话都会引起肌肉的损伤,更别说吟诵了。叶先生这才作罢。
去年6月,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今年更是叶先生归国执教40周年纪念,一直活跃在教育前线的她仍将身体力行地推广中华诗教视为己任。她通过助手与来宾们约定:明年海棠雅集再聚南开。
海棠雅集的前世今生
恭王府的海棠雅集始于清末,盛于民国,得名于王府花园中繁茂的西府海棠。王府中人与诗词的渊源由来已久,从有史可考的第一代府主和珅到恭亲王奕訢,再至恭亲王后人载滢、溥儒等人,流传后世的诗篇就有《嘉乐堂诗集》《延禧堂诗钞》《萃锦吟》《云林书屋诗集》等。而恭亲王奕訢的孙辈溥僡主持府中事务时,更是一手推动了恭王府海棠雅集的兴盛。
启功在《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中曾追忆了当年雅集的盛况——“每年翠(萃)锦园中许多株西府海棠开花的时候,先生必以兄弟二人的名义邀请当时的若干文人来园中赏花赋诗。被约请的有清代的遗老,有老辈文人,也有当时有名气的旧文人,如陈仁先、章一山、沈羹梅等。”
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也是海棠雅集的积极倡导者,他借《红楼梦》中人物探春所起的“海棠诗社”为名,在司铎书院(今恭王府)海棠花盛开时,遍约京城名仕,往来有王国维、陈寅恪、鲁迅、顾随、张伯驹等,赏花吟诗,极尽风雅,并留下了多部《海棠诗集》。当时的辅仁大学校刊《辅仁生活》第十五期对诗社活动有明确的记载,同时还刊录了社员诗词几十篇。
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当时的恭王府旧址就是辅仁大学女院上课的地方。一道后罩楼为屏障,将王府府邸与王府花园分成两部分,后罩楼名曰瞻霁楼,叶嘉莹就住在瞻霁楼二层靠东面的一个房间。
“入学不久,我就听说了王府后花园庭园花木之美,也听说了后园中每年春季海棠花开时,师长们都有赏花吟诗的雅集,只不过我当日只是一个初入学的本科生,当然无缘参与此盛会。”叶先生后来这样回忆起那时海棠雅集的盛况。
随后,海棠雅集在风云变化的世事中逐渐沉寂,空留海棠花在王府里一年年寂寞盛开。2010年,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两度致信恭王府,倡议在恭王府重新设立“海棠诗社”。周先生认为,“一个府邸,修缮得再完好,也无非是个物质空间,想要尽可能地复其原貌,必须要将其内在的精神活动加以复原,还原其内在的生命力。”
第二年初春,待恭王府园内海棠花绽放之时,依照周汝昌先生的建议,第一届辛卯海棠雅集如期举办,这一以古体诗词唱和为主要形式的“雅事”又重归大众的视野。
历经九载的传承延续,今年的“海棠雅集”以“庆祝祖国70华诞”、“诗教中国——漫谈诗、词、曲”、“祝贺叶嘉莹先生九五华诞”为主题,征集到全国百余位学者、诗友的诗作投稿600余首,恭王府进行甄选之后将结集出版。
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赤县朝晖,国史开元,帜耀五星。看城乡百业,革除故弊;江山万里,唤醒春荣……”
执行社长李文朝先生,从第一届海棠雅集启动至今,一直是亲历者和参与者。雅集现场,当著名京昆演员周好璐、马力精彩演绎了叶嘉莹先生的名篇《云水谣》之后,李文朝吟诵了自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主题的领唱词一首——《沁园春 新中国七秩华诞》。
“独陪明月看荷花”是叶嘉莹先生梦中偶得之句,因自己出生于“荷月”,小字为“荷”,叶先生甚为喜欢。此届雅集,李文朝也以“独陪明月看荷花”起首,吟诵了“祝贺叶嘉莹先生九五华诞”主题领唱词:独陪明月看荷花,梦萦漂泊天涯。淤泥不染绽芳华。气韵清嘉。羁旅栉风沐雨,晚晴夕照红霞。苍松翠柏发新芽,雅苑仙葩。
由于叶嘉莹先生曾言“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梁东、张福有、刘琴宜等众诗家纷纷以吟咏、诵咏或歌唱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唱和作品,展现中华诗词文化的音韵之美。雅集现场的气氛逐步升温,叶嘉莹先生的半身人像在一侧的书架上展露着笑容,座位席中不时传出会心一笑和叫好声。
唱和是一人做诗或词,他人按照原韵相应作答的诗词形式。李文朝说,当下的诗词圈里有人反对唱和,认为唱和出不来好诗。他以为此言差矣,唱和向来是雅集的主要形式,历代唱和的名诗很多,无需累述。而拥有百年历史的海棠雅集,将一直坚守传统性的延续不会动摇。
除去传统性,海棠雅集在探索开放性上还不断进行尝试。早年的几届海棠雅集都是择恭王府的湖心亭、大戏楼举办,众人现场吟诗、作画、唱京剧,与王府两百余年的古韵相得益彰。但正像李文朝所说,诗词不走向大众,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其作品就只能尘封在孤芳自赏者的诗集里。
2017年,借叶嘉莹先生与诗词的情缘,海棠雅集第一次从王府走出,迈入莘莘学子的校园。今年海棠雅集又从校园面向社会,主题确立后,经中华诗词学会的传播号召,北京、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的诗友群里纷纷掀起热烈的唱和,雅集活动当天,多地的民间代表也登台一展风采。
恭王府认为走向大众和坚持高雅性并不矛盾,叶嘉莹先生有言:“中国的古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人们的理想和对美的追求,简短的文字中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画面、无尽的意境。千百年来,诗歌总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共鸣,这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荣耀。诗歌的生命力是不会消亡的,会永远扎根在我们心里。”
李文朝表示,未来,海棠雅集还要增加多样性,除了唱和,书法、绘画、吟诵、戏曲等各种形式都要活跃起来,让这场美的欢欣成为春日里不可或缺的盛会。
不知不觉时间已近午时,会客厅内瓶插的牡丹暗吐芳香,落地窗外,两株花满枝头的海棠树静静伫立。5年前,当恭王府得知叶嘉莹先生想在快建好的迦陵学舍院中种植海棠树时,便从府中瞻霁楼前移植了两株赠予先生。这被叶先生誉为“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的友谊”,伴着一颗赤诚的诗心,共同期盼着诗教中华的万古流长。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