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谷雨时节的临近给春日的北京带来了些许湿润,4月19日,参加鲁迅文学院“2019国际写作计划”的10位外国作家走进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这所“小而美”的中国高校,与陈喜儒、宁肯、徐则臣等中国作家展开对话。
研讨会现场
这是一次命题为“跨语际对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面向”的讨论,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北二外文传院院长裴登峰出席了活动,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徐可主持会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二外文化与传播学院、北二外中华文化研究院、北二外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北二外欧洲学院、北二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师生们也都纷纷赶来聆听。
世界场域中,文学能说点什么?
今天的人类,置身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更为复杂的世界。资本自由流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同国家、经济体在文化、贸易等不同领域出现争端,需要通过对话解决。不同场域中,有形与无形的对话交锋,俯仰之间皆是力道与智慧。那么,文学在其中占有怎样的一席之地?文学的对话又可以触及和解决什么?
与会专家、作家研讨
“每一个作家都独立存在,却又不曾置身于今日的生活之外。”吉狄马加谈到,在当下讨论跨语际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具有特殊意义。世界上的哪一个区域发生了灾难,都不是局部的,而是全人类的灾难。如何发挥文学的作用,通过文学的跨语际对话来促进交流,通过文学走进人类的心灵,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在一个被资本、信息高度联结的世界,人类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作家也都在思考,怎么能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为更加和谐、美好、人道的人类社会来做出一份贡献。“从文学、文化、精神层面的交流出发,真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都有一份责任。”
“我曾经在捷克书展上被问到:用一句话回答,文学是什么。”宁肯想了很久,有了答案:文学对他而言,是一把椅子。他觉得自己每天坐在椅子上写作,与世界保持的是一种平等,或者也可以是对峙的关系。“不是站着的,俯视的、紧张的、批判的姿态,而应是思考的、观察的、想象的,这样一种坐着的姿态。我对世界保持一定客观性,所以我和世界是平等的,无论世界怎样,个人的主体性应该存在。世界再强大,你应该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对峙不是对抗,对抗是像摔跤一样的纠缠,而对峙是无形的互不承认,是始终保持审视态度。在他看来,文学作品是可以沟通的,且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我和世界”的关系构成一种最大范围的理解。文学最重要的也是沟通,一个美国人可以通过一个中国作家的小说读到他自己,而不仅仅是了解了中国社会,那就是因为共鸣与共通抵达了心灵与情感。所以,文学可以发挥作用,正是因为文学在心灵、情感上可以是一个共同体,有了这种共鸣,这个世界的联系才会更强。
我们消费了Netflix,就成了全球人?
“在许多国际文学活动的开幕式中,文学被欣然赋予了跨越国界、凝聚人心的角色。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在文学作品中,哪些边界是被跨越的,到底是什么把人心凝聚起来了?”德国作家马蒂亚斯波利蒂基谈到了他一直以来的思索。他烦恼的是,今天真正的跨文化融合好像更多地发生在社交媒体Netflix上,发生在某些“有影响力的人”的帖子上,发生在视频网站上,人们消费这些东西,仿佛就此变成了全球人。“我其实心急如焚地看着我们古老的文化社会在无情地解体。”马蒂亚斯波利蒂基说到,他不相信只有一个世界,只有一种人类,不相信“一致”的世界文化。他相信的是不同文化的并行共存,这正是世界的丰富之处。
“今天可能到了一个寻找差异性的时代。”在徐则臣看来,共性固然需要,但中外作家交流变多以后,会发现全球化正在使这个世界变得平面、透明、趋同。“这个时候,文学的价值是什么?”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分数,区别不在分子,而在分母。除了看到相同的那部分,大家可能更愿意看到不同的那部分。“文学情感的共同体既建立在共同上,也建立在差异上。这种差异不是稀奇古怪,不是非要刻意区别,而是根植在骨子里的,内部多民族的文化差异性,是民族文化与品格。”
无招胜有招,记录与爱对抗流逝
文学究竟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作家们到底能做些什么?“我相信,真正强大的文学可以帮助人类穿越欺骗和谎言,抵达旅程的目的地。”在保加利亚作家兹德拉夫科伊蒂莫娃心中,人类经历了重重灾难、战争、饥饿,是文学战胜了绝望,赋予诗人和作家以能力,塑造出最辉煌的形象和人物。文学是人类共同的心灵,是人类共同的记忆,是人类通向未来的道路。同时,文学也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面貌,揭示了人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和民族特色。作为一个作家,她时刻准备着。作家的创作构成了展开对话的基石,最终目标是使地球成为每个人的自由家园。她渴望了解,愿意积极传播世界各地作家创作的优秀作品,用母语翻译推介到自己的国家,使之成为构建一个人类共同体持续努力的动力。
今天,地球上生活着数百个民族,他们说着自己的语言,发展着自己的文化。也许,正如马蒂亚斯波利蒂基所说,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产业,文学似乎显得越来越无力。然而,作家仍然可以葆有力量,把他所珍爱的一切,传递给世人,对抗时间的流逝。至少,在他的书中。
中外作家合影(左起:吉布提作家切赫瓦塔,保加利亚作家兹德拉夫科伊蒂莫娃,中国作家徐则臣,澳大利亚作家马克特里尼克)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