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刚《丛林里的北回归线》获非虚构作品奖主奖:“我以为自己会在原始森林里冻死”
如果从2011年的秋天,胡正刚第一次在云南接触到端公和傩面具的采访算起,《丛林里的北回归线》的整个调查成书过程,耗时约七年。七年间,胡正刚听过彝族巫师吟诵《指路经》,参加过俐侎老人的葬礼,追寻过契丹后裔在云南的脉络和遗迹,还在壮族人的祝酒歌中大醉而归。这是一部关于云南众多原生文明的田野调查笔记,具有人类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双重属性。
4月27日,凭借《丛林里的北回归线》获得第四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作品奖主奖后,年仅32岁的胡正刚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专访。
调查曾深入原始森林生活
2011年秋天,大学毕业的第二年,胡正刚从电视台编剧岗位离职,进入《艺术云南》杂志社担任记者和编辑。为了尽快适应新工作,到杂志社两三天后,胡正刚便主动申请去做采访。在朋友的介绍下,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端公和傩面具的采访,也开启了他的田野调查之路。
《丛林里的北回归线》成书于2018年5月,如果从第一个采访算起,这本书的创作历时约七年。
七年的时间里,为了深入调查,胡正刚接触过许多民族,也到过不少人迹罕至之地。在一次做莽人的田野调查时,胡正刚跟随一对进山采摘草果的莽人夫妇,在中国、越南交界处的原始森林里生活了一周。深山里没有信号,取水要走很远,食物也十分紧缺。时值深秋,因海拔高,晚上冷得睡不着觉,特别是第一天夜里,胡正刚“以为自己会被冻死”。
在胡正刚看来,他无法为作品中的人物赋予任何意义。他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形色匆匆的过客,一个技艺生疏的观察者。“与之相反,他们的文化、观念、生存智慧,以及与他们相处的田野调查经历,却深刻地滋养了我。”胡正刚说。
获奖坚定了非虚构写作决心
获得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作品主奖,对胡正刚而言意义重大。
“实际上,在获得‘非虚构’类别的奖项之前,我对《丛林里的北回归线》的定位比较模糊,甚至无法给它归类。在创作中,我试图在文学性与学术性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但由于没有强烈的文体意识,这种尝试并不成功。”胡正刚告诉记者。
这次获奖,使胡正刚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创作方向,也坚定了他继续致力于非虚构写作的决心。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