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首届吕梁文学季举行荣誉典礼,6项年度荣誉现场揭晓。“吕梁文学奖”方面,莫言凭借他2018年度创作的诸多优秀作品获得年度作家荣誉,作家梁晓声潜心数十年的新作《人世间》夺得年度小说荣誉,年度非虚构类作品由历史学家、澳门大学教授王笛凭《袍哥》获得。年度诗歌奖由知名诗人于坚的《大象十章》(组诗)夺得,山西著名作家张平则凭借新书《重新生活》荣获年度山西作家奖。此外,聚焦农村题材作品的“马烽文学奖”由陕西作家侯波的《胡不归》摘得。
当日,三场吕梁文学季重磅学术活动密集展开,除了“吕梁文学奖”与“马烽文学奖”荣誉得主莫言、梁晓声、王笛、于坚与侯波于荣誉典礼现场进行“获奖者对话”之外,吕梁文学季创始人贾樟柯走入吕梁学院畅谈“穿越乡村的时间”,知名批评家、散文家李敬泽则带来了首届吕梁文学季最后一场大家演讲“自吕梁而下”。
贾樟柯(左)、莫言(右)
5月15日,首届吕梁文学季荣誉典礼在贾樟柯艺术中心举办,除了众位获奖者之外,李敬泽、苏童、陈晓明、王尧、张清华等文学界嘉宾出席。
2018年度,莫言持续产出了诸多优秀作品,从小说《等待摩西》、戏曲《檀香刑》到诗歌《高速公路上的外星人》的多文体实验,被评委会评价为“承接了一条百年新文学的生命谱系”。“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贾家庄,朋友来了喝美酒,喝完美酒写文章。”莫言一上台,即用四句顺口溜盛赞了贾家庄:“贾家庄的历史就是中国农村历史的缩影,和我想象中的新农村很一致,相信贾家庄以后不仅是汾阳、吕梁、山西的,而是中国的、地球的贾家庄。”
莫言
梁晓声潜心数十年的新作《人世间》夺得吕梁文学季·年度小说荣誉,《人世间》被评价为“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年代叙事’”。梁晓声在领奖时称,吕梁文学季是自己参加过的“最特别、最不寻常的文学活动,很乡村、很工业,很文学、很文化,也很现代。”“山西我来得很少,没想到我70岁时一部写得很辛苦的作品居然在山西得奖。”梁晓声说,“我们这一代作家还是文学青年时,谁没受到过山药蛋派的影响?我们经常讨论山药蛋派跟土地和乡村的关系。我缺少乡村经验,但是这个地方十分吸引我,我希望常来。”他最后建议:“能不能在中国某个地方举办人文电影的研讨基地?也许这个地方(贾家庄)是最适合的,我希望以后能以电影观众的身份来参加。”
梁晓声
吕梁文学奖·年度非虚构类作品荣誉由澳门大学教授王笛摘得,他的获奖作品为《袍哥》,在授奖词中,《袍哥》被称作“是考察历史与叙事、文学与史学关系的绝佳例子,是当代史学致敬本土史传传统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方法论启示。”王笛于荣誉典礼现场表示:“我作为历史学家,深知写作文学与历史有区别,中国向来文史不分家,但是历史的写作越来越趋向科学化,现在我的尝试是要把历史的写作回归人文……我是为下层人写历史,为一般民众写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
王笛
吕梁文学奖·年度诗歌由知名诗人于坚的《大象十章》(组诗)夺得,《大象十章》被评委会评价为“将‘大象’这一徐缓而稳重的、大吨位的、渐次消失的物种语言和镜像,放置于当代生活的物象与心象的对看与反诘之间,驱使那些在消费时代无以拼凑、无以完成华丽而快速转身的总体性事物,转化为大开大合、大块文章、云卷云舒的辞章气象。”于坚对吕梁文学季表示了感谢,“这个奖突出了‘乡村’这个词,我非常看重这个奖,吕梁文学奖是在东方发生的、深刻的、有益于文学书写的事件。”
于坚
山西著名作家张平则凭借新书《重新生活》荣获“吕梁文学奖·年度山西作家”,这是自《抉择》《国家干部》之后,作家张平推出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被评价为“为腐败问题开出了文明诊断书,为时代留下深具价值的文化心理档案。”
聚焦农村题材作品的马烽文学奖则由陕西作家侯波的《胡不归》摘得。授奖词评价,侯波源自现实的乡土书写“使得作品具有穿越现当代史的历史深度”。侯波现场感慨,曾在贾家庄进行创作的作家马烽作品《吕梁英雄传》是自己的文学启蒙,他用自己赢得的荣誉“向马烽致敬”。
侯波
荣誉典礼上,吕梁文学季文学总监欧阳江河感慨:“在这样一个露天场地持续七天的文学盛宴就要闭幕了,我有点伤感,但是我们会一直举办下去。来年,文学家们还会从各种书斋中的照片里走出来,现身贾家庄,和新老朋友们,和村民,和全国赶来的读者们交流。”
作为吕梁文学季顾问团代表,苏童在上台致辞时称赞,“这(吕梁文学季)是一场特别值得永远怀念和回忆的文学盛宴。总有人说现在的文学奖太多了,其实好的文学奖不多。怎么看待文学奖?这是一个问题,文学奖本身就是一次创作。随着时间的流逝,细节越来越丰润,结构越来越开阔,会形成某一种文学品格。我特别期待,我们能跟吕梁人民一起打造一个好的作品,就叫‘吕梁文学奖’。”
评委会主席李敬泽现场分享道:“据说吕梁在古汉语里的意思是‘脊梁’的意思,吕梁文学奖就是出自坚韧敏感的脊梁,出自黄河和太行之间。从乡村出发,也从乡村走向世界、从乡村走向未来。所以它必定是与时代同行的,立志攀登文学高峰的。”
大家对话:回归文学与写作
荣誉典礼后,首届吕梁文学季最后一场学术对话活动随之展开。这是一场由吕梁文学奖和马烽文学奖得主参与的开放性对话,由吕梁文学季文学总监欧阳江河主持,集中探讨文学写作本身。
刚刚获得年度作家荣誉的莫言表示,自己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沉寂了一段时间,从2017年开始,才陆续发表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剧本、诗歌。他调侃,“我为了看懂诗来学写诗,学写诗,首先要变成诗人,哪怕是不入流的诗人。”提到戏曲,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地方戏曲,14日晚文学季上演的晋剧《打金枝》,自己看得津津有味:“戏曲是百姓开放的课堂,演员是百姓化了妆的老师,戏剧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最后,莫言表示,“要以吕梁为起点,继续写出让大家满意的作品。”
山西省晋剧团演出
“吕梁文学奖·年度小说”荣誉得主梁晓声分享了自己一直以来关于文学创作的思考:“我最初开始写作的时候,只不过写自己经历的生活,带有倾诉性。五十岁后开始想,到底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最终极的目的,是我们要生活得更好一些。”他认为:“文学不但要写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而且要写人在现实里应该是怎样的。第二点我们思考不足,写《人世间》,我要表达的就是,无论时代命运遭遇是怎样的,都不能改变人想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那种初心。”
年度诗歌荣誉得主于坚讲述了自己创作《大象十章》的心路历程,“说到底,我认为写作就是通过语言对生命的一种解放。写作首先是自己的,是自己语言对生命的解放。一个作家要敢于抛弃他的读者。《大象十章》我写了三年,我告诉你我曾经这样生活,你喜不喜欢是读者方面的事情,写作不是简单对现实的重复。”
年度非虚构作品荣誉得主王笛则继续谈论历史与写作的关系:“历史写作要求每一句话都要有依据,写下层民众很困难,我利用档案和官方文献,用文学式的描写手法来写历史,描写大的背景下个人命运如何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也是探讨个人命运和大历史的关注。”
李敬泽、贾樟柯演讲谈阅读与写作
15日上午,吕梁文学季创始人、导演贾樟柯进入吕梁学院,进行主题为“穿越乡村的时间”的校园日活动,与师生分享自己关于乡村时间的思考,这是贾樟柯在文学季期间唯一一场演讲活动。
贾樟柯首先与吕梁学院学生谈到了自己在汾阳生活成长的经历,从前汾阳城外的生活对他来说就是远方,行走在路上看到不同的风景时“诗意就在陌生化中产生了”。他还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创办诗社的经历,“人会认为自己所理解的、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全部,而读诗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提供一个不固定的、宽阔的视野。”
谈到艺术文学对人的作用时,贾樟柯说:“阅读可以影响农村孩子的命运,可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可以改变人的生存处境,可以引发阅读者对人生的反思,同样可以培养人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
所谓穿越乡村的时间,贾樟柯回忆了自己自年少时穿越乡村“自汾阳而上,自吕梁而去”的时光,分享了自己阅读、写诗、创作、求学的诸般经历,最后提出对青年人的建议:“脚下踩着泥土,笔下才能妙笔生花”。
下午,作家李敬泽带来了“自吕梁而下”的大家演讲,这也是首届吕梁文学季最后一场大家演讲。李敬泽祖籍山西,生在天津,长在河北,16岁就去了北京一直至今,他称自己是个“没有故乡、没有明确地域认同的人”。“所以我今天很不自信,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讨论乡村。”李敬泽说,“但是话说回来,不一定是在乡村生活过才能讨论乡村,因为中国是5000年农耕文明的国家,我们的文明文化文学都深刻打上了农耕文明和乡村经验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文化记忆都有乡村的底。乡村伴随着我们,是精神的一部分。所以也不妨坐在这里谈谈乡村,乡村同样是我在心灵上的出发之地。”李敬泽还特别谈到了14日晚观看的晋剧《打金枝》,并由此引申出对女性主义、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李敬泽进一步分析了现代化中乡村和社会的变化,在他看来,“现代化带来一个重要变化,是大批年轻人离开了乡村,人在离开他的乡土,走向更广大的世界,乡村被留在了身后。乡村是不是衰落了?如果衰落了,主要原因是青年主体的出走和不在场,我们都认为中国乡村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问题,我一个搞文学的人没有药方,但是来到吕梁,从《打金枝》到马烽、到贾樟柯这样一个脉络里,我一个文学人的直觉是——这里的关键可能在于青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