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由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中国华侨出版社主办的梅国云长篇小说《拐卖》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鲁敏,中国华侨出版社总编辑刘凤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俊,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以及王春林、刘大先、李音、李蔚超等评论家参加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主持。
《拐卖》是梅国云长篇小说《若水》的修订版,讲述了一个男孩因被拐卖而引发的一系列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的故事。十年前《若水》的出版发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作品感情真挚,描写自然真实,受到读者喜爱。
吴义勤表示,《拐卖》的社会教育意义极强,是切中读者心中痛点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向读者展示了被拐卖家庭的悲欢离合以及作者的美好希冀。然而,现实生活中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有着类似或更加悲惨的经历,却未必有小说中的美好结局,不禁让人唏嘘。他谈到,文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有文学相伴,当代人就不会在现实中迷失自我。同时,文学创作要关注社会现实,拐卖妇女儿童是当下社会的一个毒瘤,是光明之下的一个阴影。这个阴影一直存在,炙烤着中国社会,拷问着每一个人。好的作品对读者有着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作家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发现、去面对、去书写,便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部小说直面了血淋淋的人生,具有生活的痛感和质感,我们的文学创作需要这样具有现实温度和情感力量的作品。
“从苦水里面腌制出来的故事有真切的滋味。”鲁敏谈到,她在看前言的时候就特别感动,只有极度痛苦才能写出这样入木、入心、入骨的现实。李一鸣认为,《拐卖》可以称作是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按照生活本身的模样,冷静观察,理性思考,如实描写,具有广度与深度。在施战军看来,这是一部探讨天道人心的小说,探讨极端情况下常态的存在,用意颇深,可以阐释的空间非常大。其他与会专家也表示,这是一部难得的优秀原创作品,具有社会警醒作用。
刘凤珍表示,作为中国华侨出版社海南分社的第一部落地作品,《拐卖》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出版社将全力推广和发行,让更多的读者读到好的中国故事。
梅国云是海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海南省文学院院长,出版有《第39天》《国防线》等多部长篇小说,多次获解放军昆仑文艺奖和武警文艺奖。《若水》是他十年前创作的,是他的“心灵在痛苦的挣扎中流淌出来的文字”。梅国云表示,“个人的痛苦写出来,能够安慰、支持有共同遭遇的生命,就是这部小说的最大收获。”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